Q15

龙华区观湖街道上围艺术村有座不一样的古碉楼 上百件精品讲述“熨斗进化史” 2018年07月16日

珐琅熨斗

汉代龙头柄五铢钱纹熨斗

熨斗周身花纹精美

精致的熨斗

莲花纹满工熨斗

清代人物故事熨斗

古碉楼周边环境别致

熨斗形态各异

深圳侨报记者 伍思晗

通讯员 郭杰飞 文/图

在龙华区观湖街道上围艺术村一栋白墙青瓦的古碉楼内,竟展出了不同年代、形式各异的100多只熨斗,向四方来客诉说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日前,记者叩开了古碉楼的两扇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熨斗前世今生的介绍。顺着窄窄的木梯登上二楼,各式各样的古代熨斗呈现眼前。初见熨斗,它们的模样形似水瓢,长长的手柄配上圆圆的身子。据这些熨斗的主人——邹卫介绍,其原理均是在盛器内放置燃烧的木炭,利用高温且平滑的斗底将置于其下的衣服熨平。

100多个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熨斗中,不乏大量孤品、精品。各朝代的古熨斗在造型、制铸等方面各有千秋,材质分为铜、铁、珐琅、描金等。熨斗形态各异,令人大开眼界。熨斗周身铸以各种纹饰,饕餮纹、回纹、佛道演绎、人物故事等题材极为广泛,制作工艺华丽精美。“早期的古熨斗为了防止手被烫伤,在熨斗后部接口处嵌接着木柄。明代后的熨斗形状就有了质的变化,浇铸技术更高,造型特别美观、大气,有龙头形、官帽状、菱花沿口。从汉朝到近代,几乎所有熨斗都是铜质。”邹卫一一向记者介绍熨斗的历史与特征。据悉,他是深圳大学艺术设计系教授,曾远赴俄罗斯国立大学艺术系攻读绘画专业。上世纪90年代末,因机缘巧合开始收藏古熨斗,数量增多后逐渐成了体系。为了收藏到更多不同式样、朝代的古熨斗,他曾将深圳市中心的两套住房变卖用作收藏资金,并得到了妻子的理解与支持。

《弟子规》中曾提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古人对衣饰仪表的注重,从唐代名画《捣练图》中的仕女手持熨斗熨烫这一细节就能窥之一二。除了熨烫衣物,熨斗也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好朋友”,在书写绘画之前用熨斗将宣纸熨烫平整,是文房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更是追求极致的匠心所在。“熨音同‘运’,斗则代表日进斗金、前途坦荡、红红火火之意。所以,熨斗在古代也是表达吉意的胜物,常常被放置在床头案边。”随着研究深入,邹卫发现了不少有关熨斗的“冷知识”,熨斗内部的花纹不仅精致美观更利于防止木炭随意颠簸,手柄处缀有装饰是为了掩藏接口的焊接痕迹……一只只熨斗仿若一则则妙趣横生的故事,而邹卫更像是畅游其中的历史探索者。

说说熨斗

中国古代最早的熨斗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其作为刑具,专门用于熨烫人的肌肤。在《淮南王》中记载:“炮烙始于斗,遂作炮烙之刑。”到汉代,始用于熨烫衣服,并流行于明清,又叫“火斗”,也称为“北斗”“金斗”“樵斗”。熨斗外观造型经历了三个阶段性变化,从中国早期的“盆”式造型,后转变成“斗”式造型,再至近代西方发明的“船型”。西方国家使用熨斗的历史约比我国晚1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