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水员抬珊瑚苗下水种植。深圳侨报通讯员 林圣淇 摄
深圳侨报记者 李苑 通讯员 刘雨婷
昨日上午,我国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底育林活动在大鹏新区启动,3万多株珊瑚苗在大鹏大澳湾海域“安家落户”。
据悉,此次珊瑚种植活动是在新区经济服务局指导下,由中海石油深圳天然气有限公司出资,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执行的海洋生态补偿系列活动之一。这是三方继上个月开展深圳最大规模增殖放流之后的又一次重磅合作,在开创的“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第三方实施、社会参与”海洋生态补偿新模式上持续发力。
种植珊瑚33600株面积达17亩
当天,参与珊瑚种植的10名潜水志愿者,在3名科学家的带领下,到位于大鹏办事处的大澳湾进行珊瑚种植。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有科学家,有潜水员,还有国际潜水佳丽。做好准备工作后,潜水员分为7个队伍,根据工作人员提前在海面上布好的浮球下潜,并找到自己负责的区域种植珊瑚。
“首批种植珊瑚2000株,以鹿角珊瑚为主。这些珊瑚苗一部分是人工繁育苗圃,一部分是珊瑚保育中心救护和培育的野生珊瑚‘无性繁殖’而来。”据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宝林介绍,海底育林项目根据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对深圳东部海域珊瑚礁资源调查结果,选择大鹏半岛海域常见的珊瑚优势种作为增殖修复种类,在大澳湾海域种植多达20种珊瑚苗,包括霜鹿角珊瑚、十字牡丹珊瑚、翼形蔷薇珊瑚等,总共33600株珊瑚,种植面积达17亩,预计9月完成种植。
创新种植让珊瑚苗在海床上“安家”
近年来,为恢复海洋生态,大鹏新区委托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先后投放了68座人工珊瑚礁,种植了13000多株珊瑚苗,定期跟踪回访,总体成活率在85%以上。“此次活动不同于以往的网圃培育,在种植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通过人工水下科学作业将长势良好的珊瑚苗直接种在海床上,使大鹏海域受损的珊瑚礁生态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廖宝林介绍,网圃可以用来培育珊瑚“幼苗”,防止其受到沉积物、水流冲刷等各方面的干扰,等“幼苗”生长和茁壮后,再把它们种植到海床上。但在海床上的种植工作会更加艰难,需要更加细致的调查评估及较长时间和较高强度的水下操作。
据了解,此次活动投放的珊瑚网圃上均装有标记牌,不仅显示标号和种类名称,还刻有标尺,方便记录珊瑚的生长情况;同时,在种植区装有水下监控,实时监测珊瑚的成长环境,保护珊瑚苗茁壮成长。
海底育林恢复深圳最美珊瑚花园
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生态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只占全球海洋面积不足千分之二的珊瑚礁却养育了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是海洋生物的家园。
而深圳地处全球珊瑚礁黄金三角带最北沿,有5处珊瑚密集分布群落,其中,大鹏新区的大澳湾、杨梅坑、大鹿湾和东涌—西涌等4个面积较为连贯的珊瑚礁群。据2017年广东珊瑚礁普查结果显示,深圳海域共有70多种珊瑚,珊瑚礁分布比例为 30%左右。那么,此次珊瑚种植为什么选择在大澳湾?
“种植前我们做了海洋生物、水动力和海底地形调查,大澳湾条件适合种植珊瑚。近年来珊瑚退化严重、受赤潮影响,珊瑚礁白化死亡近半,亟待修复。”从事珊瑚研究约12年的廖宝林表示,近两年通过加强保护管理和人工修复等方法,这里的珊瑚覆盖率有所回升,因此加强保护管理、以人工繁育和种植的手段拯救珊瑚礁,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和有效的措施。
据了解,2016年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在大鹏新区建成国内首个珊瑚保育中心。未来,中心将规模化人工繁育和海底种植,逐步恢复深圳最美珊瑚花园。
声音
珊瑚礁生长缓慢,破坏一株珊瑚只需要几秒钟,但要恢复一片珊瑚却可能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光。在通过人工种植技术逐步恢复珊瑚礁生态原貌的同时,仍应更多地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 廖宝林
我第一次见到珊瑚是2012年在马尔代夫浮潜,五颜六色很漂亮,与陆地上的风景完全不一样。然而深圳的珊瑚是我见过的最坚强的珊瑚。深圳海域水温高时可达30多摄氏度,最低14摄氏度,她们经历了寒冬到炎夏,依然坚强地活下来。
——2017国际潜水小姐中国区冠军 何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