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

以经验解开问题症结 以真情换取群众信任 龙岗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历史遗留建筑拆除处置背后的故事 2018年07月20日

焦湖村整村拆除现场。龙岗区规划土地监察局供图

杨萍(左二)与街道工作人员一起到征拆现场查看实地情况。

也许有人会问,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历史遗留建筑拆除处置为的是什么?一片片拆除后复绿的绿水青山给出了答案。“提前半年完成全年处置任务”,这份“军令状”最终顺利达成凸显了“龙岗担当”。在这背后,有着一段段令人回味的故事……

股份公司垫付征拆款 与社区党委“无缝合作”

深圳侨报记者 姚兰

通讯员 林桂玉 陈婷玉

最近几天,大家都说上木古社区党委书记、工作站站长沈远城如沐春风,脸上总挂着笑。那是因为社区最近完成了一件大事——辖区范围内的甘坑-苗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历史遗留建筑处置得到完满解决。人心换人心,解决了水源保护问题,也让大家的生活区又多了一片纯粹的绿,不只沈远城高兴,居民知道后也很开心。

股份合作公司

主动垫付200万元征拆款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在甘坑-苗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历史遗留建筑处置过程中,平湖街道上木古社区党委和股份合作公司“强强联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DCC展览展示文化创意园一处占地约300平方米的7层办公大楼部分压占甘坑-苗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红线,该建筑属于上木古股份合作公司集体物业,租给园方使用。由于面临集体物业的减少,担心股东代表意见大,上木古股份合作公司曾3次召开股东代表大会,主动向股东代表解释政策,使得谈判工作有序推进。

但由于任务紧迫,在房屋即将拆除之际拆迁补偿款仍未到位,次承租户在未收到拆迁补偿款前都不愿搬迁,房屋清空工作无法开展,极大影响拆除工作进度。面对僵局,上木古股份合作公司经过慎重考虑,采用特事特办的方式,先行垫付200万元给原租户,解决次承租户的拆迁补偿款问题,拆迁队伍最终顺利进场。

“社区作为一个小集体,愿意相信党委政府,所以才敢作出这个决定。”上木古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蔡建如事后表示,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股份公司这么做不仅是为了推动水源保护,也是为了让居民尽快享受到美好的环境。

党员干部带头

提前清空房屋签订征拆协议

在上木古社区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美好的环境是社区的软实力,也是居民幸福生活的最大本钱。水源保护好,大家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幸福感自然就来了。但是,在最初的征拆谈判过程中,不少群众不理解政策,工作推进有难度。社区党委和股份合作公司意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多次组织权属人、租户召开座谈会宣讲政策,承诺最大限度保障居民利益,使水源地保护工作慢慢深入人心。其中,涌现出一些讲大局识大体,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党员干部,主动担当,带了个好头。

上木古社区彩姿北路一栋700余平方米的房屋被列入征拆范围,其权属人是社区老村委的一名党员干部,在补偿款没到位的情况下,他顶着租金损失大的压力,主动要求签订征拆协议,并跑前跑后,自己提前清空房屋。这名党员干部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举动得到区人大代表的赞扬和肯定。

“将心比心,我们也能理解拆迁业主的想法。但为了更多居民的饮水安全,为了水源地的水清岸绿,居民都是愿意付出的。”沈远城介绍,社区曾有不少老人表示很怀念儿时的青山绿水,这也促使社区两委班子下决心做好甘坑-苗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历史遗留建筑处置工作,“整个社区齐心协力,就能把水源地保护好。”

清林径水库征迁中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深圳侨报记者 聂朦

今年7月,黎新和又一次病倒了。过了天命之年的他,近几年身体一直不太好,生病住院成了常事。只不过,这次有些不一样,前来看望问候他的队伍多了一群人——龙岗街道土地整备中心工作人员。“阿哥身体还好吧?”这群陌生又熟悉的人当面或电话里的一句再朴素不过的问候,却总是让黎新和心头涌上一阵暖意。

一间私人博物馆

一个故土难离的情结

在清林径水库北面不远,有一个不大的村子,名叫焦湖村,因地处偏僻、山路崎岖,多数人家已外迁,仅存70多口人寂静地守候着40余栋老屋和南面一平如镜的水库。

黎新和就是坚守者中的一员,仅念过3年书的他大半辈子靠着打鱼、种树度日。改革开放后,黎新和开起农家乐饭馆,并腾出一间老屋建起私人博物馆,收藏一些老旧房产证、粮票、边防证等物件。

有一天,龙岗街道土地整备中心的何涛和同事叩响了黎新和家的门。“清林径水库引水调蓄工程进入攻坚阶段,焦湖村需要整体搬迁,您家的老屋恐怕也得拆。”客人的一席话打破黎新和生活的平静。“拆掉老屋?这怎么可能!我自己的孩子曾叫我搬出去住都没有走,现在怎么可能走。”黎新和的态度明朗而坚决,要让他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三个字:不可能。

这样的场面,何涛从进门那一刻便预想到了。不必说从小相伴的山水,单从“老黎”博物馆收藏的那些旧物件就可以看出来,黎新和是一个有着极强怀旧情结的人。这凝结其大半辈子心血的博物馆,对他而言有着万分羁绊,更别说是离开故土了。

一份庄严协议

一次家国大义的取舍

接下来几个月,何涛和同事们一次次叩响黎新和的家门,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述清林径水库引水调蓄工程对于千千万万深圳人、对于子孙后代的意义,直到这个倔强的男人在那页写有征收补偿条款的协议书上庄严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清林径水库引水调蓄工程征地总面积约763公顷,涉及吓山村、沙坑村、下寮村、上寮村、佰坳村和焦湖村6个村落的搬迁,眷恋故土而最终毅然签下协议的黎新和只是千百位村民中的一员。自2011年便参与水库征迁工作的何涛至今仍记得,在征地拆迁谈判最热火朝天的时候,龙岗街道土地整备中心宽敞的办公楼里一整层都人声鼎沸,“如同一个菜市场,每间办公室都坐满前来参与谈判或签协议的村民。”

也正是在那一刻,何涛由衷地感受到这些土生土长的村民身上那种家国大义。尽管他们之中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当你向他说明什么是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什么是引水调蓄工程时,他们一样能搞得清什么是更大的利与义。当然,大家也能深深感受到土地整备工作人员带来的温情:生病时,他们到医院去探望;搬运东西时,他们开着自己的车去帮忙拉货……尽管用来安置这些外迁村民的小区离村子只有数里之隔,但在他们大多数人心里却是故乡与他乡的遥远距离。而打败这段距离的,正是那份真情与大义。

跨市征拆沟通协调 多次交锋按时拆除

深圳侨报记者 尹萌

“你爸爸好努力,他让我们喝的水变得更干净了!”听到妻子这样告诉儿子,霍晓磊感到很自豪。霍晓磊是横岗街道执法队副中队长,他们一家住在龙岗中心城,喝的是龙口水库的水。近日,正是霍晓磊和同事们顶着压力,一次次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业主,不厌其烦反复沟通,终于完成水库遗留建筑征拆,不仅提前4个月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组交付的任务,也用实际行动保护了这一方水土。

一波三折方获征拆许可

位于龙岗区横岗街道与东莞市凤岗镇雁田村交界的龙口水库是国家一级水源地,其周围土地也在2009年被划为一级水源保护区。然而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就建有住宅,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给该片区保护性征拆提出难题。对于横岗街道执法队来说,更困难的是在他们的任务中,有4处建筑位于深圳和东莞“插花地”,权属复杂,要想完成任务,必须跨市征拆。

“想到了跨市征拆会很困难,却没想到会这么麻烦。”横岗街道执法队副队长刘辉介绍,接到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命令后,执法队就立刻与东莞市相关部门联系,但对方提出要由区级以上部门出面沟通。为此,执法队向龙岗区规土部门汇报,由该部门主要领导带队与东莞方面成功对接。

在初次沟通中,东莞方面对地界划分的准确性提出质疑。原来,深圳使用的坐标系为大地系,而东莞使用的是西安系,不同坐标系测量出的结果存在偏差,对方提出重新核查。应对方要求,龙岗区规土部门带队,率测绘公司现场测绘,最终确认有4处建筑地属东莞,东莞方面则表示将配合征拆。在随后的征拆工作中,与东莞方面的沟通也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因为无论是拆除建筑还是清运垃圾或是复绿工作,都需经对方首肯。刘辉感叹,那段时间常常要半夜接打电话,电话、微信、QQ⋯⋯能用的工具都用上了,与对方负责对接的同志一下子从陌生人变成联系最频繁的人。

为了尽快完成工作,刘辉和同事还必须克服“龙舟水”期间的困难,冒雨进场施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成为工作常态,但刘辉说:“既然是为了保护水源,能早一天是一天对吧!”

不厌其烦终获群众配合

征拆工作中,最大的阻力来自雁田村一位邓姓村民,霍晓磊上门与他沟通时,他竟拿起镰刀,声称要与房屋共存亡。

霍晓磊没有被他的偏激吓住,而是采取迂回战术,请来其他工作人员与他沟通,待该村民情绪平复后,再上门耐心劝说。前后挨骂10多次,该村民也忍不住感叹“你们不容易”,终于肯与霍晓磊沟通了,慢慢愿意讲出心里话,并最终同意签约。

在征拆对象中,最让霍晓磊心疼的是一位八旬长者。上世纪80年代,老人家响应国家号召来此种果树,现在祖孙三代都住在水库旁,得知自己的产业违背政策,他怎么都想不通。对此,霍晓磊和同事们顶着压力,上门四五十次,反复向老人家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水源地就是保家卫国。终于有一天,老人家忽然叹了口气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霍晓磊知道,老人终于想通了,愿意支持政府工作。

“没什么好办法,就是骂不还口呗。”霍晓磊表示,多年从事基层执法工作,他所总结的经验就是,只要态度诚恳、目标坚定,业主发泄够了,慢慢总会想明白的。“毕竟,人人都喜欢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

下沉干部发挥优势 做深做细群众工作

深圳侨报记者 姚兰 文/图

“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征拆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征拆一线经常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困难,需要我们身临其境换位思考。”经过3个月下沉锻炼,龙岗区妇儿中心主任杨萍把这句话写在征拆日记中。不只是杨萍,近几个月以来,龙岗区委派到一线锻炼的下沉干部发挥优势,将各自岗位上多年的工作经验转化到征拆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深入群众解僵局

百炼钢成绕指柔

杨萍负责的龙口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征拆范围内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伯,最初态度十分强硬,誓要“房在人在”,谈判陷入僵局。经过多次探访,杨萍得知对方也是客家人,与自己是老乡,她就利用曾在布吉老干部活动中心工作时与老人打交道的经验,三天两头去该老伯家,用乡音与他拉家常、聊故乡。交谈中,得知老伯是远近闻名的“土郎中”,杨萍就主动请他为自己的儿子开些调理保健药方,向他请教中医知识,并将征拆政策融入交流中,最终获得老伯认同。老伯也成为第一个带头签约的业主。后来再遇到下沉干部,老伯总是拿出自家种的水果热情地塞给他们。

“我因为工作关系学过一些心理学知识,没想到在征拆一线派上用场,交谈中迅速理解对方的想法,这一点帮到了我。”杨萍说:“信息时代,老百姓对水源保护工作的认识很透彻,也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只要我们多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意愿,就能快速解决问题。”

遇到困难不气馁

想尽办法换信任

“用真情打动群众,才能换得群众信任。”负责甘坑-苗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历史遗留建筑处置工作的下沉干部钟长春有着相似感受。在征拆一线奔走3个月,他利用在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岗位上长期接触群众的工作经验,协调各项工作,想尽办法与一级水源保护区历史遗留建筑征拆业主交心,最终使业主认识到水源保护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征拆工作。

其中,一户业主征拆谈判持续近一年之久。原来,该业主因债务纠纷多年来下落不明,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方法也无法取得联系,而征拆涉及住宅居住着该业主的父母,两位老人均已七八十岁,身体状况也不好,对征拆谈判非常抵触,工作人员常吃闭门羹。钟长春与老人接触几次,也被对方严词拒之门外,他还试着到相关部门查找该业主的踪迹,一无所获。

但钟长春并没有就此放弃,一次电话沟通时,他得知老婆婆生病住院,就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买了水果到医院探望,老人看到他们的那一瞬间眼眶有些红,儿子不在身边,这些年来很少有人来探病,心也就软了下来,终于愿意正面讨论签约事宜。这一与群众拉近距离的做法,最终推动甘坑-苗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历史遗留建筑处置工作的进展。

策划/统筹:笪峰 艾丽 景俊州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