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看展

归国华侨专用票券

各种生活用票

布票

浙江省棉花票、布票

江苏结婚补助棉胎专用券

深圳市自行车行驶证
深圳侨报记者 张珊 文/图
近日,在福田文化馆·非遗主题馆,中国·深圳老票证展在此开展,全国各地的粮票、布票、肉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纷纷展现在深圳市民面前。
从1955年发行第一张粮票到1994年结束历史使命,全国29个省市发行的布票、肥皂票、油盐票、理发票等生活票证,鸡票、水票、冰票、酒票、归国华侨专用票……此次展出的300多件票证令人恍然间看见了诸多历史片段。
“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小到肉票、油票,大到自行车票、缝纫机票。可以说,没有票,生活寸步难行。”前来看展的市民张海兵仔细端详着每一张展品。在张海兵的记忆里,几十年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票”,比钱币更加珍贵。
张海兵说,票证种类多,其实也正说明了当时生活物质贫瘠。作为中国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证见证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老百姓的生活。票证何时退出历史舞台?张海兵说,正是改革开放改变历史面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商品日益丰富,各种票证一一谢幕。
“现在我们的生活不仅物质生活丰富,连购买的渠道也多种多样。不得不说,太幸福了!”张海兵感叹,真是没有想到,短短30多年的发展,让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深圳老票证展分为全国粮票、省市粮票、全国布票、生活票证、深圳票证等类别。让我们一边欣赏这些老票证,一边回忆过往的时光吧。
全国粮票:40年充当“第二货币”
在上个世纪长达40年的时间里,粮票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票证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称为“第二货币”,展览中展出了1955年至1994年的40枚粮票。
省市粮票:颇具浓郁地方特色
粮票的尺寸千差万别,其形式有横式,也有竖式、齿状和正方形。有的粮票与人民币10元大小相同,而有的粮票只有1厘米大小。面额大的在千斤、万斤以上,面额小的仅为一钱。粮票内容名称各不相同,更是丰富多彩。
生活票证:涉及群众衣食住行
中国生活票证无疑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观,其种类之多,无所不有,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它是经济的衍生物也是文化产物,此次展览共展出2000年前的中国日常生活票证40枚,因为年代久远,有些票证使用时间长,票面有些陈旧,但也充分反映了这段特殊的沧桑历史。
中国布票:“统购统销”保障民生
布票是新中国三大票证之一(粮、布、购货券)。解放初,投机分子趁机兴风作浪,物价不稳,供求矛盾日渐突出。为此,国务院于1954年9月9日签署了《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布票从此诞生,至1984年停止使用,风雨沧桑30载。该展览共展出1954年至1984年的布票40枚。
深圳票证:取消粮票引领全国
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取消粮票的城市,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深圳取消粮票的时间比全国早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