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竹笛声。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瑟瑟琵琶鸣。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铿锵中国鼓。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 欣赏新亚洲学校民乐团 《扬鞭催马运粮忙》演奏
■丁显岭
宽敞明亮的排练室中,一架五音排鼓静静立在一角,不一会儿,悠扬的竹笛声缓缓响起,在排练室里婉转回旋,五音排鼓也开始发出“咚咚”的低鸣,夹在其中的是欢快的唢呐声和清脆的琵琶声……今晚,水上音乐节将在大运中心拉开帷幕,但早在本学期开学之初,新亚洲学校民乐团的孩子们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像这样的练习已是孩子们的常态。
挑曲目 写台词 乐队老师都很拼
咋样才能让观众喜欢上民乐团的表演?新亚洲学校民乐团团长朱景东和团里的其他老师可没少花心思。又得挑选出旋律优美、节奏感强的曲目,又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乐器演奏水平,还要兼顾民乐曲目的代表性,在不厌其烦地听遍传统曲目后,大家最终选择了《打枣》《扬鞭催马运粮忙》等9个经典曲目。
不过即使做了许多前期工作,摆在老师们面前的问题仍旧很多,让不少老师绞尽脑汁。就拿《打枣》来说,这是一首起源于河北地区的唢呐独奏,演奏者要通过唢呐哨片音量与音高的强弱变化,表现出金秋时节男女老少使用竹竿打枣的热闹场面。但上一届能吹唢呐的优秀学员刚刚毕业,刚开始学习唢呐的新学员技艺又达不到演出要求,正赶上好唢呐手的断档期,民乐团一位唢呐老师便亲自上阵,承担起独奏重任。
制作乐谱、修理乐器、写作串台词、安排服装……通常情况下,学生训练完老师还不能放松。教二胡的潘老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不,因为平时带孩子和上课较为操劳,加上这次带学生紧张地准备水上音乐节,还没几天嗓子就哑了,但潘老师可是打不死的小强,之后就用手比划着上课,没想到上课效果依旧很好,学生甚至比平时学得更加认真。
大场面 重头戏 合奏指挥好走心
《扬鞭催马运粮忙》取材于东北地区的农村,这首1969年就已问世的曲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特点是热情明快,勾勒的场景十分热闹。演奏开始,竹笛、二胡、扬琴、唢呐、琵琶渐次发声,勾勒出车轮声、马蹄声以及农民欢快的扬鞭声,一副喜气洋洋的农忙场景就此展现在观众脑海中,可以说是这次民乐团演出的重头戏。
与这个大场面相对应的是,这个曲目需要60多人上台表演,这就给这场演奏的指挥朱景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排练中,朱景东庄重地站定,双手在空气中画出优美的轨迹,身体随着双手摆动,时而风度翩翩,时而激情四射,情感十分投入,乐队在他的指挥下井井有条,七八种乐器倾泻出和谐的音符……
在朱景东眼里,乐队指挥的压力更多源于场下。“人们大多对乐队指挥有一定误解,以为台上的手势决定了演出的好坏,但指挥下的工夫其实大多都在幕后。”朱景东透露,《扬鞭催马运粮忙》这类民乐合奏的难处在于如何把众多声部合理的聚合起来,这就需要演奏不同乐器的学生在乐队指挥的指导下进行大量训练,只有十分走心才能收到好的演出效果。
边上课 边练习 参演学生很认真
“新学期刚开始,正赶上民乐团的‘更新换代’,集齐这么多水平适合音乐会的孩子并不容易。”朱景东表示,在唢呐等声部中,由于原本学员数量就偏少,毕业又走了一批,新加入的学员还刚入门,使得乐队的人员选择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孩子学习乐器的热情缓解了乐队面临的难题。
原来,上学期听说关于水上音乐节的消息后,不少孩子暗地里已经开始准备。比如小学竹笛部两位小朋友,他们趁着暑假已经开始了紧张的竹笛训练,还专门请声乐老师指导,这学期开学时他们已经达到了初中生的演奏水平,也因此被选入这次演出中。除此之外,参加水上音乐节的学生以小学中高年级为主,除了正常课业,他们每周一和周二都要抽出时间练习乐器或者开展合奏训练,“孩子们平时课业很忙,训练都放在课余时间,坚持下来之后,他们才能达到上台演出的水平。”朱景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