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岗区救助管理站帮助受助人员返乡。
侨报融媒记者 杜和平
通讯员 彭剑波 文/图
近期,龙岗区救助管理站通过站领导率队,组建党员+志愿者寻亲服务队伍,应用“高智能”寻亲模式,深挖细查寻亲线索,充分利用“互联网+寻亲平台”的方式,帮助受助人员找到回家的路。最近两个月内,该站共帮助了16名流浪者回家。
细心照料受助者
“这些流浪者中绝大部分是需要帮助的精神障碍患者。”龙岗区救助管理站陈爱军站长介绍,话音刚落,站内保安队长的对讲机里响起了紧急报告:“报告,安置区有受助人员摔东西,需要处理。”
记者看到,走廊的塑料红凳散落一地,大部分受助人员都躲在房间里张望。“突然出现躁狂情况的是从康宁医院出院不到一个月的一名受助人员。”陈爱军说。保安立即控制住发病人员,随后由精防社工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安抚其情绪,并将其行为记录下来,作为每周三康宁医院医师前来会诊时的资料。
陈爱军表示,一些受助人员因为患有精神疾病,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从哪里来,或者提供了与自身大相径庭的信息,或者走失多年被家人注销了身份信息,甚至公安系统的人脸识别系统也无法成功比对出身份。他们只能长期滞留在救助站,直到他们想起名字、找到家人。由于不知道姓名,救助站按“龙1”“龙2”“龙3”……给他们编了号。龙28就是其中一员,因为年纪小,十分粘人,看到熟悉的工作人员路过便会大喊:“姐姐,我想回家。”工作人员马上安抚道:“好,马上给你找家人。”
用爱护送受助者归家
据了解,在过去的两个月内,区救助管理站已为16名受助对象找回了温暖的家。其中10人由家属接领,6人由区救助站安排护送。为此,龙岗区救助管理站组织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制定护送计划,安排党员干部护送6名受助人员回家。
阿丽(化名)是近日寻亲成功的受助人员之一。由于家庭贫困,家人无法来救助站接领。阿丽年纪大,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好,区救助站决定由党支部副书记刘国坚率队专程护送阿丽回家。
为确保阿丽能平安返乡,区救助管理站在出发之前就制定周密的护送方案。考虑到车程较远,区救助管理站还特地为阿丽准备了返乡礼包,里面有新衣服、鞋子、保温瓶、矿泉水、八宝粥等物品。
最后在护送工作小组精心护送下,历时7个小时,阿丽平安到达600公里外的信宜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