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

让游戏成为 家庭沟通中的黏合剂 周素娟 2019年10月09日

据科学家研究证明,合理适度的游戏允许人类在模拟环境下挑战和克服障碍,可以帮助人类开发智力、锻炼思维和反应能力、训练技能、培养规则意识等,大型网络游戏还可以培养战略战术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过度游戏也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

在当今社会中,家长们视游戏如同洪水猛兽,闻之色变,因为游戏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案例不胜枚举,游戏似乎成了一把利刃,影响着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让游戏在家庭沟通中发挥“黏合剂”的作用,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呢?

1

了解游戏和生活中的现状

游戏本质并不是娱乐,而是人性与设计过程巧妙融合后的产物。人们之所以沉迷于电脑、游戏机、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社交网站上的游戏,是因为那些游戏是设计者们在借鉴了人类几十年的现实社会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后,严格而巧妙地设计出来的。

提起“游戏”二字,每个家长都如临大敌。游戏背后附带的隐形关键词通常是“叛逆、沉迷网络、消沉、学习下降、视力降低”等,“游戏”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

有这样一个关于垃圾桶的故事:世界上最深的垃圾桶位于瑞典的一家公园,它看起来和其他垃圾桶没什么区别,1.2米高、蓝色,但是,当公园的游客向垃圾桶扔垃圾时,他们会听到一种很奇特的声音,仿佛有一个物体从很高的悬崖呼啸着坠落好几秒,最后“砰”一声落地。公园的摄像头记录下了游客们的反应,一开始听到这种声音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惊愕与疑惑。随着“砰”一声垃圾落地,惊愕与疑惑变为惊喜的微笑。后来的视频显示,很多游客为了感受这种乐趣,竟然会四处找垃圾丢进去。

这个简单的实验实际上回答了一个问题:人们会因为好玩而更多地使用这个垃圾桶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会。公园的清洁人员发现这个垃圾桶里的垃圾量相当于其他普通垃圾桶的两倍,这就是游戏中的乐趣理论。还有最著名的钢琴楼梯等,人们从这些游戏中获得了不少乐趣,帮助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游戏其实就蕴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知道游戏有很多,但也要找孩子喜欢玩的、能调动其兴趣的游戏。游戏是孩子生命的组成部分之一,孩子是游戏的主人。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开展智力游戏,顺性而为,事半功倍!

2

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游戏的种类有很多,参与度最高的当属桌面游戏。曾经我校开展过一次四年级家长亲子桌游沙龙,参加的家长深有感触。他们和孩子在一个小时的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后意犹未尽。有的家长感慨:“原来,放下手中的繁忙工作,认真陪孩子玩游戏,对于促进亲子关系非常有意义。”还有的家长说:“在这气氛愉悦的集体游戏中,孩子们收获了快乐,也让我们对孩子有了更多了解和发现问题的机会。”“别看只是一场简单的亲子游戏,实则是通过游戏来增进感情。快乐玩耍的同时,还让孩子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训练孩子细、轻、快、准及空间想象能力,是一个不错的探索。”

在这次活动后,家长们都认识到,原来担心孩子玩游戏,不如引导孩子如何玩游戏。作为家长,在生活中如何利用孩子感兴趣的点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再沉迷于刷手机。让孩子放下手机,首先自己要放下手机,和孩子寻找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3

如何让游戏更好地增进亲子感情

其实,游戏之所以那么吸引人,其主要原因是其设计符合游戏人群的心理特点,能唤起人的兴趣、好奇心、好胜心,考验人的自控能力。所以,在性格、心理还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人群中,网络成瘾现象比较普遍。如今,家长们对孩子玩游戏的看法常常是一边倒——不能玩!多少家长提起游戏便深恶痛绝,觉得游戏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影响了家庭的亲子关系和谐。

其实,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巧妙地利用游戏,让它成为亲子关系的“黏合剂”,发挥它的正能量,或许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变无效沟通为有效沟通。

忙碌了5个工作日,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周末,家长还要绞尽脑汁想着带孩子去哪玩,真是太累了。不带孩子出去玩吧,他们拿起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坐一天,虽然清静,但是孩子的视力又成了家长们担心的问题。在这个矛盾冲突中,桌游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

家长们可以从一些简单、趣味性强的桌面游戏开始,让孩子参与其中,体验游戏的乐趣。比如五子棋、跳棋等简单的棋类游戏,比起电子游戏和手机游戏,这些需要动脑筋的棋类游戏不仅可以开动孩子的大脑,更可以在游戏中与孩子获得良好沟通。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是有利有弊的。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说:“未来互联网上的一切活动都会像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作为游戏,未来它将会更多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强大的数字信息时代,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拒绝它、屏蔽它,而应该更多地思考它吸引孩子的地方,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为沟通搭建更好的平台,让它成为亲子沟通的黏合剂,让我们更好地陪伴孩子一路成长!

统筹:孟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