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中小学语文课的底色 2019年12月04日

熊桂华

底色原指绘画时的第一层着色,也指印染纺织品前用作底层的颜料。它决定了整幅画、整件纺织品的色调。它是基色,是一以贯之、恒定的东西。人生有底色,民族有底色,国家也当有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底色。那么语文课有没有底色呢?

语文是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应当在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个方面着力打好自己的底色。

底色的根本在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首在传道。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首需高尚的人生修为:要有高远的理想信念,有挺拔的道德情操,有思想见地,更能身正成范;语文教师还需深厚的学术修养:博古通今,融汇中外,不仅装得一桶水,更能坐拥一片海;语文教师更需博大的情怀修行:“爱”“宽容”“温润”“静待花开”……应是施教的信条。

底色的载体在教材。

教材当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自强不息”的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当成为所教文化经典的精神内核;教材应选展现中华民族独立、复兴道路上的精神脉搏的作品,现当代文学要充分走入学生的视野,革命的壮烈、创业的艰辛、改革的进取、奋斗的幸福……都应化为学生成长的给养;语文教材还需入选关注周遭、烛照未来的时文,引导学生根植现实、体悟生活,从而勇创美好。

底色的印染在课堂。

课堂的根本在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课堂抓手在训练学生辩证圆通的思维方式。遇事、遇情、遇理都能从正与反、利与弊、得与失等多方面着眼,不偏激、不冒进、不出格。课堂的基点在激发学生勇于突破创新的变革意识。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语文课堂当与时俱进,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才有学生的美好未来。

总之,语文课的底色就是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就是传道授业的“师”者情怀,就是鲜活生动的课堂文化实践,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那抹精神印痕。

(作者系福安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