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藏在父子隔阂中的父爱之光 2020年07月17日

◎杨美春

最近我又和同学们共读了一遍《傅雷家书》。这样一本好书,坦白说,最开始,我却读得磕磕绊绊。许是没有小说的悄怆幽邃,许是少了散文的嫣然瑰丽,直到我看了两段关于《傅雷家书》的视频,直到我又教学了《背影》这一课,我的心中有一种情感在涌动……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好时光都在生活里……最长情的陪伴就是最深情的告慰。”雪小禅如是说。我想映照《傅雷家书》和《背影》再适合不过了。

“三月里的气候,忽冷忽热,不要怕烦,加衣或脱衣,都要自己小心。”

“饭桌子上切忌伸懒腰。”

“你上台弹琴,常常有咬嘴唇的习惯,望注意改掉。”

……

傅雷给傅聪的信中,这样如话家常的句子俯拾即是。就像朱自清笑父亲的迂腐一样,开始读总忍不住笑傅雷的迂。傅聪已经长大成人,难道连这点自理能力都没有吗?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那么婆妈啰嗦。

但是当我反复读到《背影》中父亲送朱自清上车过程中对朱自清说的更加简单的四句话时,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父子深情。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朱自清的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月台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橘”同“吉”,他希望儿子在北京顺顺利利,万事大吉。过铁道走、探、穿、爬、攀、缩等,年老体胖的父亲爬过月台是如此艰难、笨拙、费劲,但是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都心甘情愿。又惦念儿子路途的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走了几步忍不住回头,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事事都为儿子着想。

这就是父亲。这就是和朱自清有深深隔阂的父亲。

在朱自清降生前,两个哥哥夭折,父亲对朱自清给予很高的期望,为其取名“自华”。儿时的朱自清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中度过的。常是吃了晚饭,父亲一边喝酒,一边吟着朱自清的作文。看到老师给了好评,父亲就点头喝酒,顺手还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若是看到评语不好,字句被删去太多,就会忍不住斥责。长大成人的朱自清因看不惯父亲的生活作风,和父亲有深深的隔阂,甚至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朱自清和父亲极少交流,为了和父亲划清界限,将父亲给他取的“自华”改成了“自清”。

悲惨凄凉的生活,修道院式的童年,成年后的孤军奋战,使傅雷的性格乖戾暴躁,对孩子的管教异常严厉,几乎没有和他们玩笑逗乐过。傅聪每次看到父亲都正襟危坐。有一次傅聪练琴时不够专注,在三楼的父亲从琴声中听出异样,下楼来大声训斥傅聪,吓得他魂飞魄散。甚至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引起了父亲的不快,父亲将一个烟灰缸朝傅聪砸过去,彼时傅聪不过8岁,被砸中鼻梁,顿时鲜血如注。

这就是父亲,这就是和傅聪有深深隔阂的父亲。

但是当傅聪真正要离家去异国他乡留学的时候,傅雷在信中这样深情表述:“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月台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

在略带一丝调侃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骨肉刹那分离时的撕心裂肺、牵肠挂肚。这可是一向严厉、不近人情的父亲呀!父子间所有的不解、矛盾、戾气都在这一刻得到和解。

阅读《傅雷家书》《背影》,我感受到深沉父爱背后的情深与无声的关照。而平凡的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份来自父亲的关注与期待。愿世间的每一对父子都能即使隔着交流的鸿沟,也能最终抵达彼此理解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