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2

舒坦:“80后”的我与深圳共成长 2020年08月17日

作者简介: 舒坦:法国深圳总商会常务理事、巴黎索邦大学博士、法国笑游传媒公司董事长

“我非深圳本地人,我老家在湖北武汉。”在法国深圳总商会的成立大会上,我这样介绍自己。

“不,你是深圳人”“来了深圳就是深圳人”“深圳就是一个融合和包容的城市”“欢迎加入深圳大家庭”……这些话,特别温暖,也特有归属感。“80后”的我感慨颇多,因为我一直是与深圳共同成长的。

孩提时代对深圳的记忆

1990年,妈妈去深圳出差,回来时候就开始给我讲,深圳沙头角中英街的“一街两制”奇闻,还给我们看了刚刚洗出来的在中英街界碑拍的照片。

那时我很好奇,短短一条中英街,这边是深圳,另外一边就是香港,脑海里不停努力地想象着。妈妈说,街上人山人海,很多人都是扛着大麻袋买东西,直到拿不了为止。边说边拿出了给大家带来的小礼物。在我希冀的目光中,老妈拿出了花费不菲给我买的大礼——一台“任天堂”的游戏机,绝对是那个时代的网红奢侈品。也正是这台来自深圳“中英街”的游戏机,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带来了不少童年的快乐。那个时候深圳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词——潮流。

没过多久,听新闻里说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了,这个名词对于上小学的我还有点陌生。直到有一天爸爸兴冲冲地告诉我,他去证券交易所开户了,此后许多亲戚朋友都开始炒股了。听说不少长辈每天证券交易所一开门就提着小板凳冲进去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或红或绿的数字。

也正是那时让我对金融市场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看到大人们喜笑颜开,又是给我买吃的又是给我送礼物的时候,一般都是股票涨了;大人们愁眉不展,长吁短叹的时候,估计是股票被套牢了,我就要小心,不要撞他们枪口上。所以对“股市是经济晴雨表”这个观点我至今深以为然。

随后两年,又开始听说一些亲戚停薪留职南下打拼创业,甚至不少人主动打破了自己的“铁饭碗”。一时间,“深圳”和“下海”这两个词,成为了我记忆中那个年代的最热门词汇,而深圳仿佛成为了一片亟待开采的新矿区。于是深圳给我的印象中多了一个词——财富。

少年时代对深圳的感悟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家搬进新建的6层高的楼房,当时周围还都是2-3层的矮小房子。儿时的我感觉倍有面子,站在阳台凭栏远望,意气风发。不过没两年,突然发现,我家四周一座座大楼仿佛雨后春笋一般,一片片地冒出来。

1994年,大街小巷开始传唱“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也正是那时候,一遍遍听着对面建筑工地“春天的故事”的我,第一次在大型作文比赛中获奖,题目叫做《万丈高楼拔地起》。没错,我写的就是看到我家对面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的高楼大厦的感悟。当时我觉得,这样的城市发展速度,应该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快的吧。父亲微笑着说,“城市发展的排头兵非深圳莫属”,然后拿出不少报纸杂志给我看,比如深圳的国贸大厦,这座曾经的中国第一高楼,3天1层楼的建筑速度至今无人能打破。这是深圳速度,也是中国速度。

也正是在那篇作文中,我把原本准备引用的“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古话,换成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而我至今还记得作文结尾——“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希望自己也能跟上深圳速度,跟上中国发展的脚步。像我家对面的大厦一样,万丈高楼平地起。”

1999年,我上高中了,对于“肯德基”“麦当劳”“耐克”“阿迪达斯”“微软”“索尼”等等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发现身边不少消费品已经悄悄地被“洋品牌”取代了。然而,那一年我们家却用一台国产康佳大彩电,换下了原来的索尼。10月1日,家人围坐在国产的高清彩电前,收看了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军容整齐的威武雄壮之师,更是看到不少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武器装备,心中不禁激情澎湃。

已经被洋品牌“洗礼”了一遍的我,突然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含义。明白了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原动力。我们家选择康佳彩电,并不仅仅因为“爱国”,还因为深圳康佳当时在国内彩电市场占有率第一,可以说一举扭转了日韩品牌横扫中国家电市场的局面,从那时起一个个响亮的国产品牌开始崛起了。

也正是在那个年代,我们熟悉的“小企鹅”在深圳诞生了,可以说腾讯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通讯、社交、娱乐……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我也是那时候有了自己QQ号码,那个号码至今我仍然使用着,只有7位,以移动通讯的号码“136”开头,以我出生地武汉的固定电话区号027结尾。从此,无论我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这个号码都陪伴在我的左右。

于是深圳给了少年时代我印象中多了两个词——发展、创新。

新时代在深圳的去与回

2009年,我第一次来到深圳,圆了个儿时的梦。沙头角中英街、深圳证券交易所,还有深圳国贸大厦,我都去看了。最后,我来到了深圳世界之窗,指着高高的铁塔对妈妈说,那就是我即将前往留学的地方——法国巴黎。我也跟妈妈说,“我一定还会回到这里,因为我喜欢深圳,热爱祖国。”

2013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我也在那一年结婚了,进入了人生的新时代。我和太太在回国结婚的途中短暂路过了香港和深圳。与2009年相比,短短4年的时间,深圳又有了不小的变化——“深圳丝毫不比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逊色啊。”我感叹道,甚至有点后悔当年没和表姐一起来深圳发展。GDP的快速增长,绝佳的政策与投资环境,使得落户深圳的知名大公司越来越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深圳毫无疑问是中国发展的桥头堡,寸土寸金的风水宝地。

2019年,我的儿子出生,我也顺利结束了博士学业,在这个新的十字路口,我决定把自己公司和业务重心转移回国内。这是一次新的启程,也是计划中的回归。

我带着两位外国合伙人来到了深圳。他们说:“相较几乎百年不变的巴黎,深圳的朝气与活力让人着迷。”站在深圳街头,我思绪万千,最终汇成一句话:“我兑现了10年前的承诺:深圳,我回来了。”

深圳的合作伙伴问我:“为什么决定回国创业,国外的生活不是很惬意吗?”

我笑着回答:“80后,与深圳一同成长的我,再不回来就真的老了。”

“那你确实应该回深圳,这里人口平均年龄32.5岁,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

我笑问:“那我不会拉高了深圳的平均年龄吗?”

“不会,只要你把儿子一起带来深圳,就拉回来了。”

于是,我们相视大笑,手紧紧的握在一起。

2020年,深圳的公司开始筹备,深圳市侨办侨联的领导亲切接待了我们,并且安排我们到前海自贸区,深入了解了海外投资入驻政策。然而好事多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的计划被迫延后了。令人想不到的是,我的法国和意大利的合伙人反而因此更加坚定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决心。他们说,在中国全民一心的勇气和政府的高效组织下,抗击疫情取得的成效让他们惊叹。

面对疫情,我们法国深圳总商会克服种种困难,筹集防护服等物资运回了深圳。而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欧洲疫情暴发的危急时候,我们又收到了深圳市侨办、市侨联万里迢迢运送到法国的防疫物资。这样一去一来,真的无比温暖。万水千山也阻隔不了我们这些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与深圳的亲情。

这就是我与深圳——这座引领时代“潮流”,创造巨大“财富”,在“发展”与“创新”中不断成长,而且“包容”和“温暖”的城市,共成长的故事。

未来的故事,我将与深圳共同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