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

手指书画:素手绘芳华 妙指生乾坤 2020年09月25日

1980年,虞一风(右)指导王和平(左)作画。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王和平正在创作代表作《母亲》。

王和平创作手指书法作品。

龙岗融媒记者 尹萌

名 片

中国手指书画,就是以手指代笔作画、写书法,距今已有超过1200年的历史。龙岗居民王和平自2005年起在龙岗开办手指书画工作室,随后成立深圳市中龢手指书画研究院,以中国手指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积极宣传推广,让中国手指书画在龙岗传承发展。

2015年,中国手指书画成功获批为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请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书画重写意,讲究人笔合一,其中手指书画更是以指代笔,借着十指连心的优势,助创作者直抒胸臆。指随心移、墨随指落,充分利用捻、搓、顺、勾等技巧,绘就或恢弘大气,或细腻入微的中国书画作品。

渊源

与龙岗结下不解之缘

手指画又称指头画,据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清代以后在广东地区广为流传。手指书法包括拳书,可写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曾驻守大鹏半岛的清代儒将张玉堂有作品传世,跟现在的手指书法渊源颇深。

手指画创作最早记载于唐代张彦远编撰的《历代名画记》,当时的大画家张璪是一位激情派的画家,画到酣处,难以自已,不禁“以掌摸色”。正是通过这样恣意洒脱的创作,张璪的画作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气势与意境,博得“气傲烟霞,势凌风雨”的传世美名。

最早的指画传世作品是清初期广东南海吴韦的《指画花卉图长卷》,其时,手指画已不再是“粗犷”的代名词,增添了细腻的笔触,可画出花草、鸟兽、人物的细微动人之处。

自吴韦以后,手指画在广东地区广为流传,民间艺人众多。这一方面得益于岭南地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润,手指头不易干涩,为直接书写、绘画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一方面得益于清代以后,沿海地区受中西方文化影响,文艺创作不拘一格,擅于吸纳中西所长。当时指头画画家创作的内容包括岭南山水、民间传说、传统风俗、花鸟等,无不体现岭南地区质朴的民间美学传统,承载着广东地区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与手指画相比,手指书法的历史沿革更富传奇。曾驻守深圳大鹏半岛,任大鹏参将的张玉堂素有儒将之风,工于书法,擅长诗画,他的拳书和指书更是结合其文武所长,充分展示力与美的碰撞,如今还保留在深圳宝安妈祖庙中。

1944年,著名书画艺术家虞一风来到广东,受高剑父影响开始画指画,受晚清儒将张玉堂拳书启发创作手指书法,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均有涉猎,后整理编写《中国指画艺术》一书,将手指书画列为最高技艺。1980年王和平拜虞一风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随后数年王和平随虞一风多次到深圳、广州、汕头等地举办手指书画展、培训班。后来又深受妻子的祖母、指画名家万一鹏的弟子陈虹若影响,走上了指画研究创作之路。

随着对指画的深入学习研究,王和平在指画方面的造诣和热情持续高涨,他决定开设书画工作室。经过早年间的走访,王和平深感深圳尤其龙岗一带是手指书画传承的沃土,于是,他自2005年起定居龙岗并开办手指书画工作室,于2013年在龙岗成立深圳市中龢手指书画研究院,致力于手指书画的研究和传承。自此,手指书画与龙岗结下了不解之缘。

创作

由心而出指下而成

中国手指书画是中国书画的一种特殊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手指、手掌等部位,在宣纸、绢上蘸墨、着色创作。它与中国传统书画一脉相承,但又独具特色,除了创作过程别具一格,其作品也以更为丰富的纹理等特点著称。

中龢手指书画研究院坐落在龙岗区吉华街道,“中国手指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和平在这里潜心研究手指书画。一碗墨、一碗水、一张白纸,手指捻、撩、染,手掌手背灵活翻覆,时而潇洒自如,时而细细勾勒。些许时刻,一只精神抖擞的公鸡跃然纸上,流畅的线条尽显动物灵动身姿,隐隐可见的指纹好似纤毫毕现的羽毛,为画作更添魅力。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在创作过程中,王和平没有使用其他工具,只用双手就完成了画作,而这,也正是中国手指书画最显著的特点。

中国手指书画包括手指画、手指书法两部分。其中,写指书必须是凝神静气一笔一画写出来,线条圆润曲折、枯湿浓淡,边缘处自然形成斑驳的质感;作指画,手指粗秃硬拙,难画精巧之物。需发挥枯墨法、焦墨法、泼墨法和误墨法等特点,所画对象在似与不似之间,浓淡阴阳变化于自然。

王和平介绍,中国手指书画继承传统,汲取中、西绘画长处,突出手的综合运用:勾、卷、拉、划、拍、拖、握等技艺,渲、染、擦、积多种手法。中国手指书画最重要的是“指头”功夫:指尖、指头、指侧、指背、指节、大拇指、掌、指掌综合运用。

其中,“指尖”是每一个手指前端的一个最小的部分,也是手指上唯一有硬度的地方,能画最细的线和最小的点,划、钩、挑也十分方便。在手指书画创作中,指尖相当于毛笔的锋尖。

“指头”的这个部分,即指头带肉部分,画出来的线条较粗。指头蘸墨不多,画长线时在指头以上部位蘸墨,轻重浓淡掌握得好可出现许多天然的指头螺纹,既显出中国手指书画的特色,又起到作品防伪的作用。

“指侧”是指头的边缘部分,主要的功能与毛笔的侧锋相似。指侧画出来的侧锋不但坚实有力,其破损、飞白极富天趣,特别是转折、顺逆等甚是灵活,这是毛笔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也是中国手指书画中最广为使用的指法之一。

此外,“指背”接触面大,是皴、擦、染的最好手法;“指节”画呈现的效果一般是较平面的、有规则的,每个指节可画出大小不同的面,在大泼墨和上色时,用指节也较为方便。“大拇指”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但可按出大且圆的点、变化不同角度画出其他手指所不能的点和线。

在手指书画中,“掌”的运用也必不可少,包括手掌和掌侧,前者可做大泼墨,后者可作斧劈皴,具有完全不同的效果。作大幅作品时以大拇指为主,或指掌并用,或握手为拳勾画,指、掌与水、墨、色充分浸润后,在宣纸上或拍、拖,或握、卷,或拉、划,综合往复灵活使用。

与传统书画相比,学习手指书画的最大难点是控制水墨,因为缺少画笔这一含水含墨的工具,手指书画取墨多少全靠肌肤,蘸水多了,难以控制,蘸水少了也影响发挥。例如,在传统国画创作中,大面积渲染需要使用大毛笔蘸大量水,手指画的渲染只能依靠手掌、手心取水,利用掌心褶皱控制水流,形成渲染效果,这些技巧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经验累积。

在经年累月的指画创作中,王和平摸索出了一套作指画的“独门绝技”,“手指蘸墨之后比较薄,要多蘸几次,越蘸越厚,在写字的时候,用手指捻一下,因为墨容易滑下来就很多,捻了之后就比较均匀。另外在写字的时候,纸很薄,又是生宣,就要凭气力来写,要运气,这个字写得才长”。

在王和平看来,手指书画有一种自然的温度在里面,“指画跟其他用笔绘画相比,给画家带来的感触是不尽相同的。手指画全由画家手指而作,一笔一划都是由心而出、指下而成,画成之后,往往思绪万千,个中滋味,往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传承

扎根龙岗全面推广

中国手指书画的存续已逾千年,但与借助毛笔等工具创作的中国书画相比,其受众一直较少,甚至被认为是“旁门左道”。然而,在热爱手指书画艺术的人们看来,它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书画的特点,对技巧的要求更甚中国传统书画。为此,中国手指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和平立足龙岗这片艺术热土,面向全国积极推广和传承中国手指书画。

近年来,王和平坚持在中龢手指书画研究院开办“中国手指书画非遗”特色的书法班和绘画系列培训班,同时持续举办中国手指书画大讲堂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活动,开展中国手指书画图文流动展,让手指书画走进大众视野。

“因为王和平老师的努力,中国手指书画艺术在龙岗广为传播,深受市民喜爱,尤其在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手指书画丰富了中国传统书画的表现形式,因此对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重要意义。”龙岗区文化馆副馆长周刚表示。为了保护和传承手指书画,2015年,龙岗区将中国手指书画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在积极申请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龙岗区积极链接资源,让手指书画在全国各级非遗项目、文化艺术展演中亮相。

2018年5月,王和平在深圳技师学院学术报告厅做《怎样认识和学习中国手指书画》专题讲座,同期举办了为期15天的《中国手指书画绚丽岭南流动展》,参加学校的艺术节,立体而多元化的活动吸引了青年学子极大的兴趣。2018年9月,《中国手指书画绚丽岭南流动展》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隆重举办,王和平在开幕式现场挥指书写“笃行敏学,天道酬勤”,掀起了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新风潮。同年,《手指书画校园社区巡展》获得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年度优质文化服务项目。以龙岗为起点,王和平的手指书画展还曾远赴广州、新疆等地,龙岗手指书画逐渐成为本地特色文化代表作,为龙岗文艺增添了新的色彩。

王和平表示,指画传承工作任重道远。目前全国专业从事者不到100人,广东有30多人,传承人员少,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凭借着深圳市中龢手指书画研究院和龙岗区非遗项目的“护航”,龙岗成为中国手指书画传承的重要基地。目前,该院把中国手指书画作为课题进行专项研究,建立中国手指书画文史档案、数据库,创建传承体系,重视中国手指书画核心审美和技法传承实践,重视对后继传承人的培养,为深圳乃至岭南地区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承状况逐年好转。王和平坚信,通过民间发起、政府助力,能够将中国手指书画艺术推广到全国、全世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