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 廖虹雷
深圳的谭公庙,只分布在东部地区。可能因为东部一度隶属惠州府归善(今惠阳)县、1958年才划归宝安县管辖有关,所以这些地区客家习俗包括民间信仰中的谭公庙也与惠州一带近似。
谭公庙,顾名思义是祭祀谭公神。谭公神在东江一带很有名气,是惠州周边影响最大的地方俗神之一。农历四月初八为谭公诞日,深港一带举行谭公诞的庆典仪式与天后诞相似,渔民多向谭公祈求未来一年平安、丰收。
根据东江地区的有关民间传说,谭公神俗称谭公爷,原来是位真人,元代(有说是唐代)出生在惠东县谭公红花园谭阁地,姓谭名德,自幼聪慧善良,被道教里的太上老君收为弟子。有文献史料称他是“唐代九龙峰的一名仙童,生前有巫术,少年坐化山中”。亦有记载称他生于元代,3岁丧失双亲,随外婆到惠东县多祝乡麦田村放牛,七八岁能呼风唤雨,伏龙驯蛇,神通广大,13岁得道成仙。《九龙峰风水传言》曰:“谭公十三岁圆寂成仙之时,当时成群蚂蚁衔泥遮住尸体,蛇靠虎守护数日,被杨大伯公得知报告谭公乡民,将其骸骨收葬。此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救苦救难。”黄佐撰《广东通志》则记为:“谭公,归善人,居九龙山,修行不记年月。每杖履山,虎随之。”明宣德九年(1434年),惠东县九龙峰上建起了著名的谭公祖庙。
深港一带之所以建造谭公庙,还有一说:谭公羽化成仙后,曾牵一虎云游济世,由惠东九龙峰往南,经惠阳,取道龙岗、坪山、坑梓、葵涌往香港云游。沿途百姓,感之恩泽,虔修祀事,立庙奉之。数百年来奉祀的谭仙神像,一直是孩童相貌,但丝毫不影响信众的虔诚膜拜。
清康熙年间沿海“复界”,粤东等地移民迁徙落籍新安县垦荒耕海,也把谭公崇拜带入本邑。于是,龙岗、横岗、坪山、葵涌地区的新移民,冀盼谭公神能给他们带来和风顺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往后又盛传谭公神能帮助民间治病和预测天气,对其时没有科学预报海洋气候知识的当地渔民来说,更是信服得五体投地。人们希望谭神仙为大众施医送药,保佑村民吉祥安康,便纷纷选择在山村坳顶或海澳弯道上,建造谭公庙,世代祭拜这尊沿海保护神。
谭公庙至今保存或修缮完好的有龙岗区横岗街道西坑社区盐田坳顶谭公庙(今盐田至横岗路老隧道前附近山坳处);龙岗街道老墟洪围近年重修谭仙庙,庙门有对联“广披仙风扶梓里,灵钟福地拱梅峰”、厅堂里谭公神像两侧有对联“谭真功德垂千古,仙坛胜迹永清幽”;葵涌办事处丰树山分水坳谭仙庙;南澳办事处西涌谭仙古庙;坪山区三洋湖国兴路谭公古庙(今改名兴国寺);坑梓金沙社区“五马峰谭公庙”。
大鹏办事处鹏城城西和城东有两处谭公庙。城西的谭公庙始建于明末,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城东谭公庙重修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两侧石刻对联,阴刻行书“迹著龙峰昭万古,恩流鹏海播千秋”。城东的谭公庙位于大亚湾海澳边上,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背靠青山,面朝大海。该庙最初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庙里奉祀的不是惠东九龙峰的谭德道仙,而是大鹏当地的一位谭姓长者。
据清嘉庆《新安县志·防省志·寇盗》所载:“明隆庆五年(1571年),倭贼(日本海盗)夜袭大鹏所城,舍人康寿柏御之。时所城被围四十余日,贼具(配备)云梯泊城,柏呼众坚守,有登陴者,手刃之,即碎其梯,围乃解。当道以匾旌之。”官方归官方的记述,民间有民间的传说。相传,400多年前倭寇偷袭大鹏所城,时值冬夜,阴风怒嚎,月黑云涌,城中民众皆在梦中。当晚,倭寇在较场尾海面悄悄登陆,扛着云梯器械,携着军刀,准备偷攀城墙。倭寇的一举一动恰被一谭姓老者发现。这位老者是鹏城内一名庙祝,当时因为他要夜半添香油,起身发现城墙外情况不对,引起他的警觉。他急忙披衣往城外一看,发现海上倭寇登城偷袭。待贼寇稍稍靠近城下,他记下了敌人的人数、武器装备等,随即叫“舍人”康寿柏去通知守城官兵。然后,他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敲钟御敌。全城兵民,不论男女老幼、身体强弱,纷纷登上城楼;刀出鞘,箭上弦,给倭寇一个迎头痛击。倭贼万万没料到城墙突然冒出那么多人,挥动刀剑、锄头和扁担,云梯被掀翻,人头被砍断,全被吓得惊慌失措,他们有的摔下墙根,有的不是被箭射死就是被践踏死伤,最后只得狼狈逃窜。但是数十日里,倭寇并不死心,继续前来侵扰。谭公不顾年老力衰,与鹏城军民一道,浴血鏖战,直至40多天后,终于杀死了敌方头领,把他们赶出了大亚湾。然而,谭老先生却在这次护卫鹏城的战事中不幸身亡。
大鹏军民为铭记谭公恩德,康寿柏与村民一道修建了这座谭公庙,每年六月二十六日为之庙祭,祀慰谭公在天之灵。
(作者系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