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中村不少居民“飞线”充电。
龙岗融媒记者 杜和平 通讯员 杜倩 文/图
2023年11月1日,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消防条例》正式实施。新规加强了对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电动车)的消防安全监管,明确了对违规停放充电的处罚。新规已实施两个多月,眼下现状如何?对此记者进行走访调查。
充电桩非“标配” 居民充电很无奈
南湾街道恋珠小区位于丹竹头地铁站旁边,是典型的城中村小区,居民楼建成时间久,巷道窄小,流动人口多。在恋珠小区西区,居民区一楼大部分是商铺,在居民楼和商铺门前的空地上,见缝插针地停放着许多电动车和三轮车,不少连接自家电源,“飞线”充电,隐患重重。
记者随机走访几栋居民楼,发现各楼栋门口并没有粘贴相关“禁止电动车飞线充电”的警示牌,询问了居民,部分居民表示并不清楚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有相关惩罚措施。
在恋珠小区西区三巷8-4号处,商户正连接着店内的电源给门口电动车充电。面对记者采访,她表示:“我并不清楚这些新规,再说了,周边又没有充电桩,如果不在店铺充电,我上哪充电呢?”
也有居民表示,其实也知道私拉电线的危害,这样给电动车充电实属无奈之举,“希望能够多建电动自行车停车场、充电桩,来改善大家的居住环境。”恋珠西区一居民说。
对此,恋珠小区物业公司解释,由于恋珠西区没有空间建电动车充电位,目前丹竹头社区只在恋珠东区建了电动车充电位,“但是有些居民图方便,飞线充电,我们也没办法。”一物业人员说。
充电设备不通电 安装后形同虚设
在横岗街道六约社区牛始埔居民小组,记者沿着创新路走进这里的城中村发现,多个巷道都设置了电动车的停放区域,同时在对应的居民楼外墙上,还安装不少电动车充电插口,但记者留意到,不少插口都没通电,不能使用。
在六约社区牛始埔居民小组永福六巷7号处,墙上两组充电插孔都处在断电状态。“这里的充电插孔一直都没有通电,我们要么去单位充电,要么去其他楼前的充电桩充电。”居民说道。
记者拨通了智能充电器上的客服电话询问情况,得到的回复是:这里充电设施是楼栋房东自行出资安装,所以设备是由房东自行日常管理,如果设施不通电,他们也没办法,建议有需要的车主可以到邻近楼栋或场站充电。”运营方工作人员说。
收费标准不一 设施使用待规范
“房东安装充电桩当然好,但电动车充电收费不按电量按时间,一次最少四个小时,时间长了用不了短了又不够用。”据牛始埔居民小组的租客反映,这里的楼栋不少房东都安装了电动车充电设备,但是充电收费有些不合理,还存在停电的情况,“没充电的费用也不知道该如何结算。如果充电设施的收费很贵的话,就变向增加了租客的负担。”
在走访中,不少城中村租客表示,电动车充电没有统一充电设施使用规范、收费标准的明文规定,造成房东随意引进充电设施,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充电收费价格也不同,期待政府尽快规范收费标准。
此外,充电设施不规范,这让需要充电的车主会尽量选择相对便宜价位的充电设施,或者私拉电线违规充电,造成充电设施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等情况,希望相关部门规范充电设施使用。
期待合理规划 增设足量设备
每逢早晚高峰期,地铁沿线交通特别繁忙,很多市民选择“地铁+单车”的绿色出行方式。记者留意到,在地铁3号线多个地铁口外,都设置了大量非机动停车位,但电动车主仍“一位难求”。“地铁旁如果能建设电动车充电驿站,停放的时候就可以完成充电,这样更便捷,可以真正方便市民。”“每天下班回去,小区充电都是‘一桩难求’,还得排队等位。如果上班去停放在地铁口就能给电动车充电,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便民。”采访中,不少车主呼吁,在地铁口建设电动车充电位。
此外,不少车主认为目前充电设施少是电动车“充电难”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在城中村、老旧小区,数量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充电设施不充足、充电场所被非充车辆占用、设备损坏未及时维修等原因又进一步加剧车主“无处充电”。坂田中心围片区居民张先生表示,城中村人口较多,但充电桩数量少,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合理规划,在地铁口、城中村等人流密集区域建设足够数量的充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