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全国首批“国家森林乡村”西坑社区: 龙岗河源头的绝美村庄 2024年09月24日

西坑小坳水库。本版图片均由西坑社区供图

深圳市野生动物保护站。

西坑宝塔。

2020年,龙岗区园山街道西坑社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首批“国家森林乡村”。作为梧桐山北麓的一个小“村庄”,西坑社区仅有3万多人口,但其森林覆盖率却达到了75.8%,绿化覆盖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5%。数百年前,客家先民来到美丽的茜坑河畔定居,从此,他们便与梧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守护着这一方土地,守护着这里的青山绿水。伴随着时日流转,如今,西坑更多以秀美的风景为外人所知晓,这里也成为龙岗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过程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特约撰稿人 张仁望

梧桐山北麓、盐田港以西,有这样一座“村庄”:它坐拥梧桐山、狮子石与园山(洗马湖)三座山峦,龙岗河源头之一的梧桐河由南向北流经全村,并有盐田坳支流、西湖水两条支流汇入;辖区内拥有西坑中心公园、上围岭公园、白鸡斗公园、西坑路口公园、虎地顶公园5座社区公园,公园绿地面积达72187.71平方米;浩渺的梧桐烟云下,建有两条省级绿道西坑绿道和谭仙庙绿道,总长度近10公里;社区地域面积10.06平方公里,超过四分之三的面积都被森林覆盖,辖区绿化率高达95%。

不仅如此,辖区内还保持着极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一年四季争奇斗艳;在其生态保护区内,深圳投入1100万元建起了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每年救助的动物超过20000只,许多都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这样一个“出门进公园、推窗见绿色”的地方,这样一个“林在园中、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地方,就位于龙岗区园山街道西坑社区。2020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第一批3947个“国家森林乡村”,西坑社区榜上有名。加上第二批认定的3639个“国家森林乡村”,整个深圳获此殊荣的社区只有两个。

理念先行:正确处理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

西坑社区原名西坑村。数百年前,西坑客家先人来到梧桐山下,选择依长满茜草的“茜坑河”(即梧桐河)而居,此地因而得名“茜坑”。因当地口音中“西”与“茜”同音,久而久之,“茜坑”便被叫做了“西坑”。

2004年,龙岗区启动农村城市化,西坑村民委员会改称西坑社区居委会。2016年,园山街道挂牌成立,西坑社区划归园山街道。目前,西坑辖区总人口3万多人。

数百年来,西坑人风雨同舟,共同守护着充满希望的家园,守护着身边的青山绿水。

翻开西坑社区(村)的历史,一件件关于生态建设的努力,一项项关于生态文明的荣誉,厚积而薄发,才奠定了此后西坑成为“国家森林乡村”的基础。

《梧桐山下西坑村》一书曾有专文介绍“梧桐栖凤 西坑巨变”的故事,以及贯穿其后的经济、生态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坑村干部就树立了“经济启动 规划先行”思想,并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987年,西坑村经济还相当困难,但村里还是重金聘请中国深圳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实地勘察,编制总体规划,不但要推动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环境生态保护。

20世纪90年代末,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园林式、花园式、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目标。龙岗区为了探索一条适合原特区外农村健康发展的道路,决定以西坑为试点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这显示了龙岗区的高瞻远瞩。

回到1993年,龙岗建区那一年,很多地方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引进了大批“三来一补”企业,但西坑先行一步,主动淘汰小微与污染企业,从生态保护方向规划发展,致力于打造生态环保、环境优美的宜居社区。

在村容村貌上,西坑不断扩大园林绿化面积,美化生活环境。1995年起,西坑村委投入大量资金修建排洪、排污渠,使全村排水排污沟渠形成网络;1999年起,西坑村新建多个高标准无害绿色公厕、封闭式垃圾屋,并安装微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绿化方面,截止到1999年底,西坑村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完善道路、工业区、住宅等地的绿化,全村绿化覆盖率达94%,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房前屋后花团锦簇。

但西坑人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坑推进乡村道路和庭院绿化建设,并大力种植乔木和乡土树种。至2019年,西坑将道路绿化总面积提升到了36850.6平方米,辖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到了95%。以通过“国家森林乡村”认定前两年为例,2017年—2019年,西坑社区共植树41307株,完成森林抚育1500亩。

1992年,西坑村成为深圳市第一批文明村;1997年—1998年,西坑村被评为深圳市“年度绿化先进单位”;1999年,西坑村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生态示范村”;2000年,西坑村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集体”;2001年,西坑率先成为深圳市“园林式、花园式”达标单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有了几百年的坚守,有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不断努力,才有了西坑今日美丽宜居的面貌。

获评殊荣:

比平均更拔尖,才能脱颖而出

有了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生态保护,回顾2019年参加“国家森林乡村”评选的过程,似乎一切都水到渠成。

2019年8月初,“国家森林乡村”评选工作启动。2019年8月—9月,西坑社区完成材料收集、自评、推荐表填写;2019年9月底,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完成申报;10月—11月,广东省林业局多次派工作人员、专家前往西坑社区实地考察;2020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西坑社区榜上有名。

在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报送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国家森林乡村推荐表》中,我们发现,西坑之所以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是因为在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森林绿地建设、森林质量效益、乡村绿化管护和乡村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提交了“十分完美”的答卷。

以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护为例,西坑不仅保留了村庄风貌原真性,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景观保护,同时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人文历史遗迹也采取了有效保护。

通过西坑社区填写的《国家森林乡村自评表》,我们得以窥见,西坑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到了多么极致。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例,西坑社区不仅生态涵养、防护功能良好,同时河(溪)流、库塘等水体保护良好,水质清洁无污染。

再以森林绿地建设为例,广东省森林覆盖率在全国能排进前十名,西坑比广东省森林覆盖率还要高出20多个百分点,甚至比全国森林覆盖率第一的福建省还要高出10个百分点。拔尖到如此程度,西坑社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森林乡村”。

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后,西坑社区仍一如既往,不骄不躁。例如,对于古树名木的管理更加科学、细致,不仅针对每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树进行建档,还引入第三方园林绿化公司,定期对古树进行维护。

近年来,园山街道大力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天然绿道的西坑社区当仁不让。2023年11月12日,已经举办到第七届的龙岗区园山街道自行车爬坡精英赛如期在西坑绿道举行。来自福田区自行车运动协会的选手朱女士夸赞:“(这里)风景秀丽,有很好的自行车骑行氛围”。

“碳路先锋”

与“两山”基地

就在西坑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的同年10月,龙岗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2年,龙岗区入选“‘2022年度低碳榜样’政府案例”,并被命名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龙岗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早在2006年就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3年,龙岗区举办了首届国际低碳城论坛。此后,龙岗区又率先成为“国家低碳城(镇)首批试点”。

如果说,这些金色的国家级招牌,体现的是龙岗区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那西坑社区便是最饱满的那一颗。西坑“国家森林乡村”所展现的不仅是梧桐山下的青山绿水、碧道花园,其背后体现的更是龙岗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强责任担当持续推进,带头做好碧水、蓝天、净土、无废“四大攻坚”,塑造山环水润的生态格局。

绿意盎然的龙岗山美水美。山美——截至2024年4月,龙岗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公园总数达到298座、绿道575公里、碧道100公里、步道郊野径116公里。2024年,龙岗区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按照计划,全区需植树5.2万株。

水美——2019年,龙岗全区40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黑,780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销号。2021年,龙岗区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新突破,27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省、市考核标准。

改革开放初期,龙岗区大力引进“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粗放的发展模式造成土地综合效益低,“无序生长”大量废水废气排放造成污染,多重问题之下,“三来一补”盛极而衰。

在此情势下,龙岗区率先提出“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推动城市绿色文明转型。2009年以来,龙岗区从“绿色”出发,依托优质生态资源,高标准在坪地街道打造了全国首批低碳城镇试点项目深圳国际低碳城。

2021年,深圳国际低碳城片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62.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2.17亿元、亿元企业100家,但是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却降至0.606吨二氧化碳/万元。根据规划,到2030年,该片区将形成拥有1家百亿级总部企业、15家10亿级或5亿级总部企业的绿色低碳产业总部集聚区。

依托深圳国际低碳城,龙岗区推动国家能源(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国际低碳清洁技术合作与交流平台等低碳平台落户,进一步深化低碳与科技创新、数字化、产城融合等融合,多层次建设低碳试点,带动低碳产业融合。同时,龙岗区明确打造“IT+BT+低碳”三大主导产业,将低碳产业战略性地提升到与IT、BT等优势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

龙岗的产业结构中,低碳产业占比也逐年增长。预计到2030年,龙岗区绿色低碳产业产值约3400亿元,成为全市该类产业分量最重的区域。放眼全区,2012年—2021年,龙岗区在常住人口增长69.5%、GDP增长82.6%的情况下,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了27.8%、59.4%。

有一种美叫做深圳蓝撞上了龙岗河,湛蓝的天空中木棉花一朵朵,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构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不仅仅是在西坑社区,如今,推窗见绿、漫步进园、看山望水的美丽龙岗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淘汰落后企业2195家 还母亲河以清澈

观察眼

龙岗河是深圳五大河流之一,河长19.9公里,流域面积423平方公里,其中在龙岗区境内258平方公里,自西南向东北穿过龙岗中心城区,辐射人口约150万人,是龙岗区绿色空间发展脊梁与功能主轴。

龙岗河发源处,正是梧桐山北麓的西坑,龙岗河上游段也就是梧桐山河。西坑的由来,也与梧桐山河古名茜坑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梧桐山河,经由西坑旖旎而下,在荷坳与大康河汇聚,汇入龙岗河。

作为龙岗区的母亲河,龙岗河承载着两岸居民美好的集体回忆,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沿岸工厂越来越多,产业无序发展,河流逐渐变成了臭水沟。

为了改变这一困境,龙岗举全区之力,以“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治水模式,全力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围绕水污染治理开展系统性深入调研,并创新推出“1+5+15+N”包河攻坚模式,推动治水工作提质提速。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龙岗区以全流域模式推进龙岗河综合整治工程,投入资金达225.6亿元。2021年底,流域内2612个小区和81个城中村完成正本清源改造,新建污水管网1131.5公里,修复改造110.5公里。

同时,龙岗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近5年累计淘汰低端落后企业2195家。40条水体和780个小微水体全面消黑消臭,39条河流共49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Ⅴ类水标准;市考龙岗河出境吓陂断面达到Ⅳ类水标准。

河水变清了,也要让市民真正分享到红利。为此,龙岗区高质量推进千里碧道建设,建成高品质碧道47公里。通过碧道与城区绿道连通,龙岗河串起了沿岸人文旅游景观,生态资源价值加速释放,龙岗河龙园公园、龙岗河湿地公园也成为市民的休闲好去处。

水清鱼跃,城绿人聚。如果说工业是龙岗区的强项,生态则是龙岗区颇具竞争力的优势。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爱上了龙岗,选择在这里创业定居。环境和人才犹如高质量发展的双翼,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30年,龙岗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