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07

光明区侨情说演大会深情讲述“侨”故事 始终与祖国同心同行 2024年10月14日

侨情说演大会现场。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郑宇乔 文/图

光明区是深圳知名侨乡,这里不仅有庞大的归侨群体,更有浓厚的归侨文化。10月9日,光明区委统战部举办“情满侨乡·礼赞华诞”侨情说演大会,以侨文化为纽带,邀请海外归侨、侨情侨史专家、教育研究学者、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等,讲述广大华人华侨、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在光明与祖国同心同行的故事。

漂洋过海:故乡是永远的牵挂

“这里是深圳,这里是光明。它从打鱼晒网、从花谢花开里,隆隆崛起为一座崭新的城市……”活动中,一首由光明侨院志愿讲解团带来的童声朗诵拉开大会的序幕。大会进入第一篇章“思乡情”,来自光明侨院的讲解员及两位嘉宾分别讲述华侨在海外的奋斗历程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华侨曾克齐,曾经用全部家产支持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事业,他的曾外孙刘家伟和家人返回祖国后落户光明。刘家伟生前一直从事教育和侨务工作,他总说自己一家很幸运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家庭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唯有努力工作报效桑梓。这种爱国爱乡的精神,也成为了刘家伟的家族传统,代代传承。

光明侨院自2023年10月正式开放以来,成为光明区传承和发扬侨文化的重要基地。步入展厅,大家都会被入口处的几艘红头船模型吸引,几百年前,一批批同胞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走出国门,在红头船里幸存下来的人们,踏上陌生的土地,他们最牵挂的依然是家乡和亲人。很多华侨的打工之地远离港口、远离城市,没有邮局,也没有银行。他们选择托给往来这里的家乡华人,把钱、想留给家里的话和物品托付给他,让他们转交家乡的亲人,侨批开始诞生。

来自著名侨乡汕头金平、江门台山的张耀辉和李柏达分享两地的侨批故事,用照片展示了一封1987年从香港寄往上海的侨批信件,上面写道:“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短短数字却是无数海外华侨的生活缩影:三江出海、一纸还乡。薄薄的一纸侨批,却承载着海外华侨对家人和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引得现场的归侨侨眷纷纷泪目。

改革开放:华侨华人带着满腔热忱回归

历史的指针拨向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深圳这座承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城市,开始书写“春天的故事”。一批又一批的海外华侨,带着满腔热忱和厚重眷恋,回归故土。光明侨史也在这个时期迎来最浓墨重彩的一页。

龙泽和庞艳凤一家便是在1978年从越南来到了光明石介头,夫妻俩兢兢业业,在光明农场的工作成绩突出。龙泽从拖拉机手成长为牛场采购组长,牛场存放的大量草料极易燃,但十几年间从未出现过火灾;而庞艳凤的日复一日辛勤劳作,主动作为精心养护奶牛,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几度获得农场颁发荣誉证书和表彰。同期的越南归侨郑兴裕在光明长大,他从1996年开始经营红坳鸽场,而如今光明乳鸽作为“光明三宝”之一远近驰名,众多鸽场成为光明区的重要产业。

90年代,深圳经济飞速发展,吸引了大批港商来深投资兴业,李沛良从香港来到公明扎根,他见证了光明从农场蜕变成科学城,他创立的东江集团也在四十年间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行业翘楚,更有着“模具航母”的美誉。同样抓住时代机遇的还有华侨林振伦,林振伦在海外多年从事建筑和畜牧业器械贸易,1987年和朋友回国创业,引入国外的先进设备资源,凭借着国际视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入股的公司成功上市。

赓续华侨精神:新侨接力续写时代新篇章

2018年9月19日,光明行政区揭牌成立,光明区正式走向聚光灯下。越来越多新侨选择奔赴光明,许多归侨二代、三代也在光明这片热土上成长成才,他们积极投身光明科学城的建设之中。

郑少宁便是归侨二代的一员,她1997年开始在新羌社区从事侨务工作,始终把归侨侨眷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在党委政府和归侨侨眷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深得归侨侨眷的肯定和好评,曾获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廖德南的祖辈是马来西亚华侨,他在光明创办了一家硅胶制品公司,经过技术迭代加入“新材料”的大军,而新材料正是光明科学城三大科技创新主攻方向之一,这也更加坚定他在光明发展的决心。

近年来光明科学城也涌现了一批曾在海外科技类企业、知名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作的海外人才以及海外博士人才回国创业热潮。华裔科学家陈小茹博士曾在美国一流大学和生物科技公司从事研发工作长达23年,2017年毅然辞去在美国的所有职务,回国第一站就选择了光明,并成立了深圳上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回望来时路,海内外侨胞的身影从未缺席,他们始终心系祖国发展,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当前的光明,正处于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发展能级加速跃升、比较优势快速形成的黄金发展期。6年来,光明科学城集聚了颜宁、杨学明等50余名院士专家,各领域高层次人才超2700人、科研院所人才超7400人,人才总量超18万人。新时代的侨文章,光明越写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