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龙岗大道。园山街道办供图

龙岗大道丹竹头立交段。张臻斐摄

深惠路旧貌。钟致棠摄
龙岗大道是龙岗区城市主干路,全长36.52千米,双向8车道,路宽90米,跨龙岗区中部至东北部。龙岗大道为南北走向,南起文锦北路,北至惠盐高速公路深惠交界,途经龙岗区布吉街道、南湾街道、坪地街道等9个街道,全线有大芬立交、丹竹头立交等7座互通式立交,沿途有大芬油画村、横岗眼镜城、大运枢纽、龙城广场等著名地标。相交道路主要有布龙路、丹平快速路、盐排高速等。龙岗大道沿线与地铁3号线重叠处有16座地铁站,沿途平均500米至600米设有一对公交站台,全线有约80对公交站,居民可方便进行地铁站与公交站接驳换乘。
特约撰稿人 张仁望
北起秦皇岛、南到深圳的205国道绵延3000公里,进入深圳后,这一段主线道路由坪地经原布吉检查站到达罗湖,龙岗境域内全长约36公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沿线居民都叫205国道深圳龙岗段为深惠路。
自上世纪30年代起,深惠路就连接着惠州与深圳,也是龙岗进入原特区内的必经道路。改革开放后,深惠路的建设也按下了加速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路面不断升级,车道也从双向两车道升级为双向四车道。然而,深惠路自始至终摆脱不了客车与货车齐飞的状况,道路旁各种小摊云集,拉客的摩托车随意变道,以至于因常年交通堵塞而受人诟病。
痛定思痛,借助大运会召开和地铁3号线修建工程的契机,2008年9月,深惠路改建工程动工,2011年1月,改造工程全线双向主干道贯通。2012年,升级改造后的深惠路更名为龙岗大道,更名后的龙岗大道从此前的过境路变成了一条市政路。如今,龙岗大道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奔流不息,3号线列车从高架上呼啸而过,一切都井然有序。
龙岗大道(深惠路)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龙岗的崛起,乘着大运会的东风,深惠路从破旧到崭新,从拥堵到通畅,从杂乱到繁华,给市民带来了实惠。它的华丽转身,也标志着龙岗进入城市化后的新时代。
“大道”由来: 从泥沙路到砂石路
1912年,宝安县葵涌区张屋村人(现大鹏新区葵涌街道)彭东海刚满15岁,由于家境贫寒,他离开家乡到香港谋生,后来到远洋航运公司当了海员。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民俗研究专家廖虹雷专门研究过彭东海的生平。廖虹雷表示,十年的航海生涯,彭东海走遍世界各地,其间他目睹异国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繁荣景象,立志改变家乡面貌。据《宝安县志》《深圳市龙岗区志(1993—2003年)》及《惠州市志》记载,民国16年(1927年),彭东海集资开通了宝安县东部地区澳头至惠阳淡水公路,从香港购进十几部汽车并雇请司机,成立澳淡星星行车公司。该公司于1928年投入营运,之后业务不断扩大。
1929年,彭东海筑成自龙岗经横岗至深圳长约35公里的公路后,龙岗区域始有公路。在彭东海等人的努力下,至1941年,龙岗境域已建成龙横(龙岗—横岗)、横沙(横岗—沙湾)、龙新(龙岗—新圩)、布龙(布吉—龙岗)等公路。早在民国时期,惠深线全长已达100公里,位于龙岗境域内的龙横(龙岗—横岗)、横沙(横岗—沙湾)、龙新(龙岗—新圩)等几条公路,就是深惠路的雏形。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深惠路逐渐成型,成为龙岗至惠州以及龙岗境域内最主要的一条公路。
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深惠路都是砂石地面。直到1975年,深惠公路荷坳至龙岗段率先修筑沥青路面,到1979年,深惠公路全线铺设沥青路面。
1982年,惠深线被编入广东省省道。广东省交通厅对龙岗至坑塘坳段进行了升级改造。1987年,深圳至布吉海关路段改建为四车道一级公路。1994年,布吉至龙岗路段首先升级为6车道,同时还新建布吉高架桥和大芬立交桥。1996年,龙岗立交桥也建成通车。
1998年5月,惠深线升级为国道,并改称山深线(河北省山海关一广东省深圳市),深惠路由此成为205国道的一部分。
深惠路的发展也代表着龙岗区公路建设的发展历程。1982年至1992年,龙岗境域内还新筑了坪山至马峦村公路,并改建或扩建了龙坪线田脚至龙岗段,平蛇线坑梓至坪山段,以及布吉至横岗、布吉至龙华、丹竹头至平湖等公路。1990年,龙岗境域公路全部改为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砂石路面的历史从此结束。
1993年1月龙岗区成立后,区委区政府把发展公路事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至2003年,龙岗区先后投资70亿元,修建高速公路,兴建、改建、扩建国道、省道,全区公路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这10年间,龙岗区公路通车达683.52公里,形成了连接港澳、辐射内地、直达省城的现代化公路网络。
“大道”新生:
从过境路到市政路
随着龙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深惠路沿线城市开发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叠加、货运交通与客运交通交叉,高峰时段交通量已经超出了道路通行能力。同时,深惠路多数路段断面两侧慢行系统不完善,普遍存在人车混行、人车抢道情况,万一碰上车辆擦碰,整条道路马上变成“车河”,被沿线居民戏称为“停车场”。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龙岗管理局二级调研员李红1996年就来到了龙岗,近30年一直在交通部门任职。据她回忆,借着龙岗举办大运会的契机,深惠路改造和地铁3号线建设被同步提出。因3号线龙岗区段基本沿深惠路布设,关系密不可分,两个项目同步开展设计和建设工作。
2008年9月,深惠路改建工程正式动工,至2011年1月深惠路改造工程全线双向主干道贯通。同时,深惠路沿线景观改造启动,政府投入3亿元,展现“文化布吉、绿色南湾、商贸横岗、活力龙城、人文龙岗、生态坪地”的不同特色。
自深惠路改造以来,将其改名为“龙岗大道”的民间呼声就不断出现。2008年深惠路改扩建工程启动后,就有网友呼吁改扩建后改名为“龙岗大道”,也有改名为“大运大道”的呼声。2011年,龙岗作为主场馆所在地成功举办了大运会后,深惠路改名龙岗大道的呼声也随之高涨。
李红回忆,官方最早提出深惠路改名建议是在2008年8月,时任龙岗区区长带队前往原龙岗规划分局调研,会上有人提出,深惠路作为龙岗的交通大动脉,名字却没有体现出龙岗特色,建议改名成“大运路”“龙岗大道”等。随后,原龙岗规划分局开展了龙岗区“深惠路”更名影响评估及公众咨询工作。
到2012年,深惠路经改造升级后已经全线通车,更名的条件逐渐成熟。在2012年的市政协会议上,来自龙岗区的几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将深惠公路更名为龙岗大道的提案》。
2012年7月24日,深惠路(龙岗段)正式更名为龙岗大道。同时,推进沿线两边近3000家政府机构、工厂企业、门店的机构代码和工商登记变更,相关部门均开启了绿色通道。
“大道”剪影:
前世今生的灿烂与辉煌
龙岗的道路有许多条,但没有一条路像深惠路这样,既深度参与着龙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又记录着它的变迁。
改名龙岗大道后,从民间到庙堂,点赞声不绝。不少市民表示,深惠路代表龙岗作为边缘城区和半城市化区域的过去,更名是龙岗升级为深圳核心城区的象征,龙岗大道是新龙岗的标志。
早期,深惠路是深圳通往惠州乃至粤东和江西、福建等地的唯一交通要道,是深圳市东部地区的对外交通干线,承担了大量的过境及货运交通功能。随着道路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当时与深惠路平行的通道以及沿线路网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水官高速—北通道(即盐龙大道)快速通道已形成,沙荷路—丹荷路、南通道(即爱南路)正加快建设,深惠路的过境及货运交通功能已逐渐转移。
2012年2月,常年造成龙岗大道交通瓶颈的布吉农批市场整体搬迁;2015年7月,布吉联检站完全拆除并进行了综合改造;2016年,与龙岗大道相连接的布吉路—文锦北路潮汐车道的使用,都让龙岗大道通向市区内外的交通更为顺畅。
至此,龙岗大道的交通初步实现了“客货分离、快慢分离、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分离”的目标。龙岗大道,彻底从一条过境路成为了一条市政路,其作为龙岗区“内部道路”的特性更加突出了。
正如深南大道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与开放,龙岗大道则书写了龙岗的灿烂与辉煌。龙岗大道的发展,一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交织和串联起了龙岗区域发展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相比深惠路,龙岗大道的名字更清晰地阐释了道路核心功能,不仅提高了龙岗知名度,也提升了道路沿线城市发展的潜力空间,引领了通道沿线从城乡结合功能向湾区综合城市功能的蜕变。
龙岗大道更名后,成了原特区内通向东部龙岗区的迎宾大道、景观大道、民生大道,成为了龙岗区大交通的“脊梁”,契合了特区扩容,转变为承载生活、休闲、行政、文化中心等多项城市功能的复合型城市大道。
李红说,改名龙岗大道后,龙岗区对标深南大道及沿线片区,对龙岗大道沿线在资源配置上进行了倾斜,一大批城市更新快速推进,形成了产业、商业集聚效应,进一步促进沿线的城市用地发展,加快了特区一体化发展。
从前,深惠路两旁多是民房、工业厂房,少有高端物业。改名龙岗大道后,龙岗区对龙岗大道在资源上进行了倾斜,形成了集聚效应。2012年至2024年,短短12年间,龙岗大道沿线的深圳东站、大运枢纽等交通枢纽提升与建成;星河COCO Park、万科广场、横岗新世纪广场、深圳天玑城、大运软件小镇等具有代表性的商业、产业项目也逐渐趋向繁荣。
回望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龙岗大道沿线一直是龙岗区的核心发展带,集聚了龙岗区及相应街道的绝大部分政治、文化、商业、生活中心。如今,随着龙岗大道的升级,这些政治、文化、商业、生活中心又焕发出来不一样的勃勃生机。
从坪地沿着龙岗大道一路往南,走过的不仅仅是“空间”,也是“时间”,更是历史,是一部龙岗区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是从农耕龙岗到工业龙岗再到科创龙岗的精彩演绎,也是从乡村到城镇再到未来之城的故事镜像。
30年蝶变,30年跨步,如今的龙岗,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区,成为了深圳的城市东部中心。
龙岗大道,大道龙岗!
百年大道,大道百年!
榕树头,记忆里的龙岗交通地标
观察眼
老龙岗人至今还记得,今龙城广场东面龙城大道与深惠路交界处的那一棵老榕树。夏日炎炎,老榕树为他们遮挡烈日;有雨的天气里,那巨幅的树冠又为他们遮挡风雨。这些人,可能是往东去往惠州;又或者向西,去往罗湖、平湖。
若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寻常午后,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许多人正在此候车,当太阳慵懒地烘烤着大地,候车的乘客们已经昏昏欲睡,这时,他们终于看到一辆老式的中巴车卷着尘土,自深惠路上而来。车上的人们鱼贯而出,脸上还挂着困倦的神色。“榕树头”“榕树头”,伴随着售票员的吆喝,不等车上的人下来,提着大包小包的乘客蜂拥而上,将中巴车塞得更满。
龙岗建区前,这是典型的龙岗人出行的场景。许多年纪稍长的龙岗人,仍然清晰记得在“榕树头”等车的情景。他们从龙岗的四面八方而来,在此转车,去往惠州或者原特区内。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许多从外地来深的人往往也选择在“榕树头”下车,开启他们追逐“深圳梦”的步伐。
这棵老榕树所在的位置,就是如今龙岗大道与龙城大道交界处的、龙岗河北岸的夏陂头桥(原吓陂头桥),正对着三号线地铁龙城广场站A、D出口。
毫不夸张地说,“榕树头”就是那个年代的“龙岗交通地标”。
深圳地铁3号线和龙岗大道扩建工程启动以后,这棵老榕树被移到了龙城广场附近。我们在龙城广场外的浓荫中,见到了这棵老榕树,如今的它被照料得很好,在夏日的傍晚显得郁郁葱葱,整棵树的树冠直径约有几十米,而树干之粗则需要几人合抱方可。
这棵古榕树,从前是龙岗交通地标,如今则成了龙岗文化地标。榕树,也因其生命力顽强而著称,榕树的枝干上生长着很多飘浮的气生根,这些气生根一旦着地便会生根,形成一棵新的小榕树。日久天长,便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
龙岗大道,何尝不像那一棵古榕树?近百年前,那颠簸的砂石路,经过岁月的洗礼,一步步跨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尘土和砂石之上,又重新浇筑起宽阔的大道,托起了大道两旁——龙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托举着龙岗从农业社会步入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