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光明区城市规划展览馆。

专题讲座。

在光明侨院了解深圳侨历史文化。
深圳侨报记者 伍思晗 通讯员 张秋娟 文/图
“学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结识了朋友,收获颇丰。”11月11日至15日,深圳市第 13 期侨界代表人士国情研修班举办,近50名侨界代表人士一同学习交流,争做推动深圳创新创业的践行者,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倡导者,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圳实践的侨界力量。
“行走的课堂” 感受湾区人文科技魅力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行走的课堂”中,学员们参观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顺着时间的脉络重温深圳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激情岁月。此后,大家从深圳出发近距离观赏盘卧在伶仃洋上的湾区门户——深中通道。瞭望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大家深切体会到“基建中国”正朝着“智创中国”方向前进,感受到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便捷。
“为了留住侨文化的记忆,光明区打造了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的文博机构光明侨院。”在走访光明侨院的过程中,学员们对深圳侨历史文化的由来有了直观的认识。走进光明区城市规划展览馆,大家通过4D显示屏了解光明科技基础设施,在互动体验中回顾了光明发展的历史沿革。“此次光明区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事旅游咨询工作的研修班2组组长王飞翔表示,展览馆智能的科技元素、超前的规划设计以及“北林、中城、南谷”的差异化城市风貌,令人耳目一新。
通过“开放的课堂”,大家探讨了侨界代表人士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作用,激发了积极投身深圳“双区”建设的热情。
有趣有料有深度 学员收获满满获益良多
“古人诗词中的家国大义令人动容。”“深港协同创新按下了‘加速键’。”“人工智能能否引领未来生产力革命?”……8场专题讲座有趣、有料、有深度,帮助学员在学中思、思中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能力。
“徐晓迪教授以‘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为题,围绕国际局势、地缘政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大国博弈的相关知识,受益匪浅!”王飞翔说到。
“于海波老师把老子的哲学和《道德经》等传统文化内容都精彩地介绍了一遍。”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学员饶杞戈在听课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了中华文化之美。
“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发展’的专题讲座,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服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致公党‘致力为公,侨海报国’宗旨的全新内涵和使命。”律所合伙人、致公党党员郝瑞雪说,在学习中坚定了自己投身侨海报国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提升素养眼界 新时代“侨”牌赋能高质量发展
自2012年以来,侨界代表人士国情研修班已举办13期。历年来,研修班荟聚了一批批深圳侨界的骨干精英,从中走出了一批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佼佼者等,成为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侨界力量。
“在一周的学习中,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在前所未有之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助理教授、研修班班长童丹丹表示,作为侨界代表人士,应将家国情怀的的宏大叙事,切实落实到做具体的事情上,在所处的各行各业发挥表率作用,不负组织的关怀和厚望。
“通过培训,我深入了解了深圳侨资企业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作为一名法律界别的基层党员,郝瑞雪表示将以专业扎实的法律服务,为粤港澳大湾区侨界人士的创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法律保障,助力他们在充满机遇的这片热土上安心发展、稳步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2025年致公党成立100周年。
当前,深圳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为侨界代表人士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把培训的内容吸收好、消化好,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对国情、市情的了解,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员们纷纷表示,未来还将发挥对外联系广泛的优势,充当深圳与海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深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