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文博会: 以文兴城 点亮“繁花” 2025年05月29日

第二十届文博会龙岗展区。李凯 摄

首届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开幕式盛况。龙岗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促进中心提供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创办于2004年,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至2004年,已连续举办二十届,累计总成交额超2.8万亿元,辐射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每年都吸引国内外超10万种文化创意产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成为深圳熠熠生辉的“文化新名片”。

龙岗融媒记者 沈荣

作为深圳的文化大区,龙岗伴随和见证了文博会的成长,其中,诸多“第一”诞生在龙岗——大芬油画村是文博会第一个分会场、连续14年分会场数量全市第一……分会场在龙岗不仅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纷至沓来的文化活动更带来了文化产业新风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龙岗企业加入了文化产业的赛道,借力文博会平台不断“开疆拓土”,让更多“龙岗元素”走向世界。得益于文博会的持续举办,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和多样化,催生了一批文化现象,重塑了龙岗城区的“第二张面孔”。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2004年11月1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深圳交融,迎来了首届文博会的精彩亮相。

首届文博会在报批立项期间经历了三次“升格”,由深圳市主办到广东省主办、再到国家主办,并首次入选“全国十大文化事件”,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展会。

公开资料显示,首届文博会在原深圳高交会馆举办,当时文博会全称是“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共有70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其中包括来自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2家企业,合同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总计达356.9亿元。其中,5天时间内,龙岗展区共接待近十万人次,接洽客商600余人,直接签约3000余万元,协议招商8亿多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芬油画村还成为首届文博会唯一分会场。活动当天,1000名画工身穿统一的T恤,演绎了一场千人油画创作表演,场面宏大。从此,这个以油画生产为主业的小村落,通过文博会平台成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的目光。2003年大芬的油画销售额为8000万元,而在首届文博会后,大芬当年的销售额就跃升到1.4亿元。到2005年,大芬油画村的油画经营市场规模在全国遥遥领先,不仅带动了周边的发展,还辐射带动了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及中国香港、澳门的油画产业。此后,每年的文博会,大芬油画村从未缺席。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岗区文博会分会场数量连年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连续14年领跑全市各区。2024年第二十届文博会期间,龙岗区围绕“一园区一品牌、一分会场一特色”的理念,13个分会场组织了近100场数字创意、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相关的文化创意活动,并开展了多个“深港”“深澳”相关文化交流,线上线下参与市民超114万人次。

同时,各会场推出的活动内容、展出的文创产品,都带有鲜明的数字创意元素。例如,天健云途·BIM设计产业园分会场打造闭环产业交易平台,推动数字设计与数字建造产业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实践运用;DCC展览展示文化创意园分会场举办数字创意展览和讲座,展示智慧社区的多样性,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融合;天安云谷数字创意产业园分会场围绕“数字赋能、文化引领·品牌出海”主题,举办产业招商、数字服务产品和数创产品推介会;2013文化创客园分会场以“数字文创,湾道超车”为主题,主推眼镜设计、数字动漫与创意设计企业展览展示与交易。

如今,一场场主题活动在龙岗区遍地开花,时刻演绎着文化的无限魅力。

一场共融共生的“双向奔赴”

从第二届文博会开始,“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标志着“市场化”越来越成为这场文化盛宴的主旋律之一。龙岗区则多维度发力,不断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2005年,龙岗区拥有文化经营单位2000多家,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近50亿元(含印刷业),占GDP的6.27%,从业人数近15万人,形成“大芬油画、印刷产业、龙城体育休闲、东部滨海人文旅游”的区域特色。2006年,龙岗区出台《龙岗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制定《龙岗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巩固和提高“龙文化、广场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企业文化、休闲文化和现代文化”三大特色文化。2008年,龙岗区文化产业实现制造到创造的华丽转身。2012年,龙岗区重点推进文化与科技、创意、金融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传统优质产业走“文化+科技”的改造之路,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现代高端文化创意产业转型。2017年,龙岗区提出在全国率先建设数字创意产业中心,并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中心”。2021年,《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出台,以影视动漫、游戏电竞、数字设计、网络视听、数字硬件五大产业为核心,并赋能眼镜、珠宝、家具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推进其数字化、时尚化转型……

每一次布局都是龙岗区主动顺应时代做出的科学调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龙岗区位列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第三,文化企业超过3万家;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走廊内现有文化数创产业集聚空间35个,多项指标位列全市第一;2024年龙岗区文化产业营收2894.65亿元,同比增长9.4%,发展活力全面彰显。

亮眼数据背后蕴含着大量文化企业借力文博会、不断出新出彩的故事。

雅今文化集团市场总监闫少华表示,在2023年文博会上,公司带来了时尚潮玩和特色装饰画,吸引了不少人咨询,“从业务上来看,参加一次文博会订单可以增长30%左右。同时可以近距离感知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促使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目前,公司拥有30余处国内分部,在1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国际分部,发展越来越好”。

与文博会共同成长的还有深圳市艾比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推出的显示屏产品远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单品牌显示屏产品出口额连续13年稳居行业第一。“文博会本身有巨大的客流量,也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个平台的助力下,公司利润连年增长;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复苏,加上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布局,未来发展态势被广泛看好。”深圳市艾比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唐郝说。

近年来,文博会的交易功能愈发凸显,龙岗区更是想方设法释放文博会以“展”带商的强大能力。

以第二十届文博会为例。活动期间,龙岗区各分会场及专项活动点的总成交额超70亿元。其中,成交额超过5亿元的分会场共5个,超过10亿元的有3个。

“文博会不仅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也是各家文化企业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大家纷纷在文化产业这片蓝海里竞逐,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文博会在众多文化企业的助力下,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外界感受中国的一扇窗。”龙岗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王颖表示。

如今,文博会与众多文化产业这场美好的“双向奔赴”仍在继续。

“文艺范”的“龙岗表达”

以往,不少人认为深圳是经济特区,不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那么有文化底蕴,文博会选址在深圳是否“底蕴不足”?

然而,改革开放为深圳这座城市带来发展春潮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奔赴梦想的“弄潮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碰撞,历史沉淀与潮流创新在这里交融,多元文化正不断成为深圳熠熠生辉的城市“新名片”。

在龙岗区,文博会的“春风”同样吹动了这里“文化绿洲”的成长。“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亚洲艺术季、深圳国际民俗艺术展演……一个个重磅文艺活动轮番登场,彰显出龙岗的“文艺范”。“月月有活动,周周都精彩”的“文化菜单”,在极大满足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文化审美的同时,也浸润了城市文化气韵,增厚了城区底蕴。

DCC展览展示文化创意园位于龙岗区平湖街道。2010年,这里还是一个旧工业区。2015年开始,DCC展览展示文化创意园连续十年成为文博会分会场,一路成长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产值也从3000万元增长到目前超22亿元。更为重要的是,园区内集聚了各类文化企业,昔日的旧厂房被浓郁的艺术氛围包围,融入了附近居民生活的日常。

要问龙岗区“火”出圈的打卡地,甘坑古镇绝对是大部分人的首选。作为IP“小凉帽”的诞生地,古镇将客家文化与当代数字动漫产业结合,开发有声读物、VR动画、AR游戏等,建立VR数字主题乐园,一座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直以来,海纳百川、包容开放是深圳最独特的城市气质。当这样的气质融入于文博会的发展历程中,催生出一种奇妙的文化现象:文博会的主体人群正在逐渐从政府领导、文化学者、企业家向普通市民延伸。在某种程度上,普通人正在成为文博会的主角。

“以前都是看别人的作品、别人的产品,从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作品也能出现在文博会的分会场上。”摄影师黄展鸿的一部视频作品出现在第十九届文博会华侨城甘坑新镇分会场的“书院故事”影像作品展上,这让他感到既惊喜又自豪。

让普通人做主角的,还发生在2013文化创客园,那里曾经诞生了全市首个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展。一件件充满巧思的文创产品均出自龙岗区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之手时,人们流连忘返,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能在大田世居这么古色古香的传统客家围屋里参与古筝集体演出,感觉很奇妙。希望能借助文博会的舞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力。”夏天是宝龙街道新联会副会长,在她看来,文博会不仅是文化界的一大盛事,也是普通市民的一道文化大餐,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促使文博会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观察眼

一场盛会,撬动一个时代

在这里,不用东奔西走,一日尽览中国;在这里,数字创意如此神奇、文化科技交融创新,非遗传统在这里“老树发新芽”,焕发勃勃生机——这是如今文博会的真实写照。

毫无疑问,文博会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的文化标志,更以其独特的品牌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谈及文博会与深圳关系,文化学者胡野秋曾表示,“文博会与深圳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因为深圳城市基因里的‘创新、务实、超越’精神,使得深圳在中国率先扛起文化产业的大旗,成为文化产业的桥头堡;而作为文化产业平台的文博会,则给深圳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使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时迎来一个新的阶段,即文化赋能阶段”。

首届文博会举办时,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不足3%,此后的20年里,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8%,并成为国内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仅设计产业年产值便超过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数千亿元。

再看龙岗,文博会同样在撬动这里的文化产业大踏步迈进全新的时代。

“大芬油画村与文博会携手共进,见证了艺术与市场的对接,也见证了才华与财富的转换,见证了创业者们的砥砺奋进,也见证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大芬油画村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可坦言,正是文博会这个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平台,聚集了400多位原创画家,引来“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连续举办十年,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客家小村迅速成长为世界闻名的“中国油画第一村”。

在深圳市玉石文化协会会长、深圳市龙岗区三联水晶玉石文化协会会长潘维东眼里,通过文博会这一重要平台,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整,深圳玉石文化品牌响彻全球。“更为重要的是,借力文博会,我们孵化出一批全国技术能手、省大师和鹏城工匠,为产业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

得益于文博会的东风,越来越多文化创意产业在龙岗区扎根,结出了硕果。

2024年7月,全国影视IP行业领军企业与龙岗区签约,双方共建上影(深圳·龙岗)IP全产业链基地,推动文化IP与关联产业相互赋能。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上,十八纸时尚科技有限公司一款趣味满满的纸折“风琴凳”进入奥运村,成为众多运动员的“心头好”,直呼“有意思”。2025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震撼上映,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卓越技术和艺术追求,为影片打造震撼视觉效果,成为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办好一场盛会,成就一座城市,撬动一个时代。文博会的持续繁荣,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优美范例,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有力证明。龙岗区置身其中,正以奋进者姿态努力奔跑,用一次次的“龙岗作为”,奏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