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脚踢 轻如燕
版次:C07来源:深圳侨报 2018年07月20日
交叉踢的动作十分优美。
■丁显岭 文 钟致棠 图
天真妹:前几天阴雨连绵,可把我憋坏了,让我叉会腰。
套路哥:你不是自称吃喝玩乐小达人吗,下个雨就憋着了?
天真妹:还不是因为被雨困家里了,哪还有的玩?
套路哥: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在家可以玩花毽啊。
天真妹:在家能运动,还“花式”的?我就不信了。
套路哥:哼哼,花毽在哪都能玩,哥现在就带你见见花毽专家……
花毽踢法很优美
“看招,快接我这一脚。”转眼之间,套路哥带天真妹来到龙潭公园,看到不少花毽高手正在草地上激烈地“缠斗”。只见一只只花毽在空中飞舞,犹如美丽的蝴蝶自由地嬉戏。踢毽子的男男女女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时而海底捞月,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的花毽显得十分美妙。
原来,南派花毽讲究互相配合,需要参与者不断运用娴熟的脚法、步法、身法调整身体位置,给其他人送好落点,才能让花毽显得生动流畅,行云流水。此外,踢花毽不受季节限制,也不受场地、年龄、性别的限制,就算家里只有几平方米的空地,也能召集三五队友踢上几脚。
花毽来头不简单
花毽的历史十分悠久,很早以前就是一项受欢迎的民间体育活动,宋朝《事物纪源》中曾有记载,踢毽子源于汉代的蹴踘运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清朝初期,从北方来到广州驻防的清朝八旗子弟带来了北方花毽,针对南方潮湿、闷热的天气环境,对北派花毽加以改良,使毽子的弹性大大提高,声音响脆,节奏明快,随着毽舞声和,渐渐形成了四、五人一围的踢法。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写道:“昼则踢毽五仙观。毽有大小,其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贵子”。记述在广州市五仙观已有不同层次的人群踢毽子,这就是南派花毽的前身。
花毽可以这样踢
1.盘踢
即左右脚内侧轮换踢毽子。进行盘踢时需要用两脚的内侧触球,膝关节向外张,大腿向外转动,稍有上摆,动作不要过大。髋和膝关节放松,小腿向上摆,踢毽子时踝关节发力。踢起的毽子一般不超过下颏。在这个过程中,身体要保持平稳,上身不能摇摆。
2.磕踢
磕踢指用两腿膝盖将毽子轮流磕起的踢法。在磕踢时,髋关节、膝关节要放松,小腿自然下垂,使用膝关节发力,将毽子磕起。要注意大腿不要向外张或向里扣,踢起的毽子也不要超过下颌。
3.拐踢
拐踢指用两脚外侧踢毽子的方式。拐踢时,大腿要放松,小腿发力后向斜上方摆动,勾足尖,毽子和足外侧相碰的一刹间,踢毽脚的内侧离地面一般不超过30厘米,踢起毽子的高度自由。注意踢毽时大腿不要摆动到身体前面,小腿的摆动幅度不要过大。
4.交叉踢
交叉踢是在拐踢的基础上进行的,跟拐踢的姿势技巧相似,但难点在于需要用左脚踢身体右侧的毽子,右脚踢身体左侧的毽子。踢毽子时,身体重心右移,左脚抬起,向右后方踢去,用脚掌接住毽子。
5.绷踢
指用绷直的脚背将毽子踢起的技术。这种踢法的标准动作为,大腿向前抬起,和上身形成成为150度-160度的夹角。上身略微前倾,小腿向前摆动,髋关节、膝关节放松,在踢到毽子的一刹那,足尖外三趾向上用力,将毽子勾起,适合救起即将落地的毽子。
花毽专家提醒你
踢毽子前要穿布鞋或运动鞋以及紧裤脚运动裤,以免裤脚 影响毽子的飞行轨迹。场地要选择平坦的地方,清除地面的小石子,避免崴脚;踢毽子时要量力而行,不要过度用力,也不要强迫自己完成根本做不到的动作。例如,如果敏捷性不够,就不要去追快要落在地上的毽子。踢花毽也要讲究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慢慢地增加难度;用餐或饱食后不可马上踢毽子,否则会伤害肠胃,引起不适。
——龙岗区花毽协会会长陈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