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促会会员岩望以传播民族文化为己任,让佤族表演从深圳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版次:Q13来源:深圳侨报 2018年08月20日
佤族表演团献上精彩的民族表演。
表演中的岩望。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祖黎红 文/图
黝黑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初识市民促会会员、佤族同胞岩望的人,常常会误以为他是外国友人。每当这时候,岩望都会认真地告诉对方:“我从云南来,我是佤族同胞。”
出生于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岩望,于1999年和一帮热爱民族文化的小伙伴一起走出了阿佤山寨,怀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将佤族文化和茶文化传遍深圳的大街小巷。
放弃“铁饭碗”来深发展
“我和深圳特别有缘。”采访中,岩望告诉记者,1991年他还在读初三,锦绣中华民俗村就到他的家乡招收年轻的佤族演员,这是他第一次听说深圳。1999年,在锦绣中华民俗村工作的远房堂哥回到家乡,和岩望聊起深圳,说起了传播佤族文化这个话题,让他特别心动。
当时岩望是西盟县电视台主持人,也是县里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但岩望还是决定和小伙伴一起走出阿佤山寨。岩望说,当时,领导和父母都不让他辞职,他便以去浙江传媒学院培训的理由说服父母,辞职来到杭州宋城主题公园,专职表演佤族风情的民族歌舞。
那年的年底,岩望带领的佤族表演团队与海口一家主题文化公园签订合作协议,就在他们途经深圳、准备前往海口时,即将完工的主题公园发生了重大安全事故,还未营业便“夭折”。岩望透露,原本只是在深短暂休整的团队便留在了深圳。
拒绝冒充非洲原始部落人
由于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初到深圳时,岩望带领的佤族表演团队一度面临生存压力,迫于无奈,他们曾多次赴夜总会表演。岩望说,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们也始终坚持传播民族文化的初衷。当时,多家夜总会都许以高薪,希望他们假冒非洲原始部落的人,都被严辞拒绝。
岩望的坚持让他们赢得了尊重,也让佤族文化深入人心。2000年,岩望带领的佤族团队加入华侨城大家庭,成为欢乐谷艺术团成员。值得一提的是,在欢乐谷的十多年中,岩望不仅向游客推广民族文化,还组建了第一个佤族流行音乐组合——黑珍珠组合,更代表华侨城集团参加了第十二届、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及国家最高等级音乐大赛——第七届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多次进入决赛,并荣获“优秀歌手”称号。
“从小耳濡目染的民族文化让我们放下包袱,一心只专注歌唱。”不管是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还是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中,岩望和他的团队都是为数不多的非专业选手之一。谈及脱颖而出的原由,岩望说,佤族就是这样一个骨子里充满激情的民族,由于没有文字,他们的婚丧嫁娶全靠歌舞来表达,久而久之,便积淀形成了“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文化体系。
在民促会找到“家”的感觉
十多年的打拼,让岩望认识到,深圳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只要自己肯打拼,就有无限可能。加入民促会,更让他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
2015年,在华侨城集团同事、回族同胞赵传建的引荐下,岩望成为南山区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中的一员,2016年又加入了市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岩望说,虽然他加入时间不久,但对市民促会的印象特别好,会长杨永群就像大姐姐一样,关心和爱护每一位成员,各民族同胞每次欢聚在一起,每次相聚都像“过年一样热闹”,心情就像回到阿佤山一样愉悦。
作为古老制茶民族的后裔,如今的岩望已离开了欢乐谷的大舞台,选择进入茶文化领域,注册成立自己的茶文化品牌,专注于传播云南普洱茶文化。尽管工作很忙,但只要市及南山区民促会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岩望总是店门一关,义务加入表演队伍当中,唱响了他最拿手的《阿佤人民唱新歌》。
编后语
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人们来自天南海北,其中亦不乏岩望这样的优秀少数民族同胞。佤族同胞岩望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守传统民族文化的高大形象。正是因为有人由衷爱着传统民族文化,孜孜不倦地传播传统文化,所以,数千年来,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传承,至今仍感动着我们、改变着我们。
即便是艰难的时光,岩望仍不为五斗米折腰,坚持初心,拒绝冒充非洲原始部落人。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宝贵精神。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处境也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内心的信仰和梦想依然纯真美好,值得我们坚持到底。
正如岩望所说,深圳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只要肯打拼,就有无限可能。在这里,处处充满了机会和希望,无数人通过努力打拼,心中的信仰越发强烈,梦想得以实现,命运也实现了蝶变。小编希望更多人能像岩望那样,在深圳这个大家庭中找到自己最深的归属感,不忘初心,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