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科科长林少杰

为孩子撑起隐形的健康保护伞

版次:A05来源:深圳侨报    2018年08月20日

林少杰。受访者供图

深圳侨报记者 刘尚丽

和大家熟知的医生形象不一样,这位医师不穿“白大褂”,不挂听诊器,不拿手术刀,也不开处方单,那他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答案是疾病控制。林少杰从事疾病控制工作已有34年,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做着分内事。事实上,他是“名人”,他所做的工作是“大事”,他们的集体是默默为群众的生命健康负重前进的守护者。

遍地开花的预防接种点

2005年,当时龙岗区(含坪山、大鹏)只有50多个预防接种点,到如今已增至100多个。虽然数字并不惊人,但其背后有林少杰不懈的努力。

作为科长,他是领头羊,对工作从不言苦。目前建成的100多个预防接种点,到处遍布着他的足迹。预防接种点建成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去组织督导检查,协调解决难题……

龙岗预防接种点经常人满为患,如何升级改造?林少杰与同事开始到处“取经”,前往宁波、杭州等地,把“互联网+”的经验带回龙岗。

目前,龙岗区已建成35间标准化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实现整个接种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预防接种的环境改善了,工作人员也提升了效率,居民群众频频点赞。

林少杰表示:“这些离不开龙岗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卫生系统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全区预防接种人员的努力,我只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是“名人”也是拼命三郎

林少杰在单位是个“名人”,为啥这样说?原来,2012年他作为龙岗区唯一一个被国家卫生部调派去新疆支援输入性脊髓灰质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专家,他在当时连轴转着拼命工作,连续干了半个月才休息。由于出色地完成了当时的各项任务,林少杰成了“名人”,在2013年被卫生部表彰为先进个人。

说他是“拼命三郎”,缘由来自上世纪90年代那场“人蚊大战”,以及多年来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上世纪90年代初,林少杰刚从外地调到坪山,经历了俗称“打摆子”的流行疟疾,在缺少交通工具的年代,他和同事不断奔走,给群众发放预防药,用防蚊药水浸泡蚊帐……每天回到宿舍腿已发软,第二天还是照常爬起来工作。去年,龙岗区经上级部门评审,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验收,这其中也有他的功劳。

“他给人的印象是‘很拼’。晚上加班,周末上班,他好像没有节假日。”科室同事陈医生说,林少杰的拼与每年预防接种工作在元旦从“零”开始有关。因为每年龙岗有几万个新生儿,也就意味着他们每年的工作重新开始。“安全地把一剂剂疫苗接种到儿童身上,是他的愿望,也是我们一起在做的事。我们愿意为孩子们撑起这把隐形的健康保护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