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慢性病防治院结核病防治科主任李仁龙

坚守25年只为更好地服务患者

版次:A05来源:深圳侨报    2018年08月20日

李仁龙。

深圳侨报记者 刘尚丽 文/图

他一直生活在大多数人的视线外,大多数时候,人们一旦听说了他所从事的工作,就会避而远之。他就是龙岗区慢性病防治院结核病防治科主任李仁龙。

作为“老结防”,李仁龙经常要面对患者的不理解,偶尔还被嫌弃“多管闲事”,但他秉持着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无言地担当起一切。

摘掉口罩融化患者心

肺结核病旧称“肺痨”,虽然不再是不治之症,但依然是让人闻之变色的传染疾病,而治疗此类疾病的李仁龙就被称为“老结防”。

“结核病患者发病后,心理是比较敏感的。”李仁龙表示,有些患者非常介意医生戴着口罩和他们说话,但作为医务人员,戴口罩是他们与患者之间的“安全屏障”。前不久,他接诊了一位女性肺结核病患者,刚开始,她不愿意开口说话,问其情况,只是点点头。李仁龙注意到这名女性一直盯着自己的脸部,他立即摘掉了防护口罩与其交流,因为这个小小的举动,患者打开心扉,开始信任医生,详细阐述了病情。

曾有一项数据调查显示,从事结核病防治的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概率要比普通人高出很多,李仁龙对这样的事风清云淡,他说:“确实比一般医生接诊时的风险更大,但这也是我们的工作之一。”

25年用热忱打开患者心

“结核病看似恐怖,但是它是可防可治愈的。”李仁龙表示,虽然从2011年以来,龙岗区慢性病防治院通过完善三级防痨网络的网格化合作,实现了全区结核病人发现实现总体到位率92.5%,明显优于标准的90%。但由于市民对结核病的认识不够深,有患者存在“藏病”的情况,谈“核”色变的现象依然存在。

“特别是由于结核病治疗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些患者常常在治疗一两个月后,看到结核病症状不明显,便不再坚持,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采访中,李仁龙多次强调,这部分病人极易发展成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难度与费用将大大增加。曾有一个30岁的患者小许,不幸患上肺结核,服用2个月的药物后,觉得自己好了,不再遵照医嘱继续定时定量服药,结果发展为耐多药肺结核。由于对肺结核的错误认识,小许抗拒治疗。李仁龙在获知情况后,细心分析,决定以“心药”治病,在多次解释和鼓励下,小许才终于松口答应接受治疗。

李仁龙经常会接诊到这样的患者,“不管是患者的不理解,还是嫌弃我们‘多管闲事’,做为医生,我必须不忘初心,秉持着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