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华人女画家祝平的艺术人生
版次:Q10来源:深圳侨报 2018年10月29日
祝平展示交由关山月美术馆收藏的画作。
祝平的画作。
深圳侨报记者 柯东波 文/图
人们常说,艺术让人保持年轻与活力。这句话在旅美华人女画家祝平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年逾古稀的她,没有半点沧桑,相反,由于长期沉醉于绘画中,她的身上洋溢着一种艺术的气息和知性的美感,年龄越大越有内涵。
十月的一天,祝平前来深圳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并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将其创作历程及与深圳渊源娓娓道来。这位老艺术家的创作传奇,恰似一杯香茶沁人心脾,又似一杯烈酒芬芳醇正。
父亲的鼓励 让童年绘画梦变得色彩斑斓
1943年,祝平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艺术家庭中。早年,其父亲曾跟随德国的老师学习音乐,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他在女儿的教育上非常开明,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更好地发挥特长。尽管70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昔日父亲对自己的引导和鼓励,祝平依然记忆犹新。在3岁时,她常常拿起画笔在自家的影集上涂鸦,尽管毫无章法,想到什么就画什么,但父亲却对这些“涂鸦作品”爱不释手,还不准别人擦掉。
如果说任由祝平在自家影集上涂鸦仅是父亲对女儿的一种鼓励和呵护,那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就真正让父母看到了女儿在绘画上的天分。在她上小学时,有一次学校要求大家订校服,她回家向母亲要钱时,母亲问了一句:“是什么样的校服?”她一听,马上在纸上把校服画了出来。大人们觉得很奇怪,问她是怎样做到的,她的回答更让大人们倍感惊喜。原来,下课时,她在学校的黑板报上看到了校服的样式,只看了一眼,便记住了,并能画出来。大人们都夸她在绘画方面很有灵性,今后要好好地挖掘这方面的潜能。
大人们的赞誉,让祝平充满了自豪感,画画的劲头更足了。有一次,由于贪玩回家晚了,她害怕母亲生气,在家门前徘徊不敢进家门。于是,她便悄悄地走到房间窗台前,踮着脚往里面看,想趁母亲走开时再进去。出乎意料的是,她看到父亲正拿着她的画作给邻居叔叔阿姨看,还自豪地说:“这是我女儿的作品!”屋里气氛特别好,她便不再害怕了,走了进去……
在父亲的一次次鼓励下, 祝平逐渐萌发了绘画梦,而且随着岁月的沉淀,变得色彩斑斓。在她15岁那年,便考入了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好作品层出不穷 美国教授直呼“棋逢对手”
在鲁迅美术学院接受更为专业的训练后,祝平在绘画上的技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更坚定了要在这一领域走得更远的信心,即使在毕业后分配到工厂的日子里,这一梦想也从没放弃过。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祝平进入东北师范大学任教,并被评上副教授。这个时期,她在给学生们讲课之余,利用假期到全国各地写生采风,创作了很多好作品,其中,油画《爬山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艺术家的感情细腻、目光敏锐,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捕捉到一丝丝感动。1979年,她到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体验生活时,看到当地的妇女背着小孩,一边用脚踩捣锤捣米,一边唱着当地民歌哄小孩睡觉,深深地被她们的勤劳、美丽、善良、乐观所感染,回来后便创作了水彩画作品《捣米歌》。该作品获得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和吉林省政府最高文艺奖“长白山文艺奖”,还代表中国优秀美术作品,赴日本东京、福冈展览。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前来东北师范大学讲学,在水彩画领域颇有造诣的他看到《捣米歌》的照片后,直呼“棋逢对手”,并对画作的作者祝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教授回到美国后不久,就邀请祝平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艺术系讲学、授课。
用画作讲好中国故事 代表华人为州长画肖像
旅居美国的日子里,祝平一直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赴美之前,她曾赴江南水乡采访,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只小船一个家,洗菜、吃饭、睡觉都在船上。”身在异乡的她,回想起这些久违了的镜头,突然感觉是如此亲切。于是,她就萌发了用油画展现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想法。她把江南的古建筑等景物融进画作中,运用写实的手法再现历史留下的痕迹,让人眼前一亮。这些画作在当地很受欢迎,不仅侨胞抢着收购,就连美国人及旅美印度人等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国际友人也抢着收购,大家都把画作中的江南水乡称为“东方威尼斯”。
1998年,伊利诺伊州州长在芝加哥华人社区为华人打气,鼓励华人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并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作贡献。祝平代表芝加哥的华人给州长画肖像,作品得到了州长的高度认可,还被收藏进州长图书馆。
大爱深圳 期待在深架起中西文化“彩虹桥”
祝平在美国生活20多年,有机会目睹了很多西方优秀作品的原作,并在创作时大胆创新,将东方写意精神与西方表现性艺术进行综合、互补、互渗,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此次,她带着11幅自己创作的油画作品回深交流,并交由关山月美术馆收藏,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她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在深圳美术界引发了积极反响。她告诉记者,此前她考察了很多城市的美术馆,而关山月美术馆给她的印象最为深刻,这里学术气氛浓,工作人员认真严谨,早在2015年时她便在这里举办了个人画展。
“深圳文化氛围浓厚,期待在这里架起一座中西文化‘彩虹桥’。”祝平表示,最近十多年,深圳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浪潮中的先锋城市。深圳的文化多元包容,崇尚自由与创新、支持梦想与传奇,在深圳展示其中西合璧风格的画作,更容易被观众和同行接受,并带来一些创作上的启发。
长期以来,祝平还一直关注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同时对深圳这座爱心之城充满敬意。目前,她正与华侨公益基金会·南方慈善专项基金加强合作,期待发挥自己在艺术上的特长,为助力残疾人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