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观湖街道松元厦社区庆祝振能公诞辰325周年

两千后人相聚 忆家史叙亲情

版次:Q16来源:深圳侨报    2018年11月05日

祭祖仪式前举行巡游活动。

陈水雄(左一)携全家从马来西亚吉隆坡回乡祭祖。

来自四面八方的振能公后人祭祖。

陈氏宗祠。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陈伟世 文/图

日前,振能公第九代后人陈水雄率领全家上下20口人专程从马来西亚吉隆坡回到祖籍地——龙华区观湖街道松元厦社区祭祖,庆祝松元厦先祖振能公诞辰325周年。

据悉,农历九月二十日是松元厦社区始祖陈振能的祖诞,每年这一天,松元厦社区和松元厦股份公司都会举行一系列活动庆祝;每年这一天,分布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振能公后人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乡,祭拜先祖、探亲联谊。

今年的10月28日恰逢农历九月二十日,当天,位于松元厦社区的振能宗祠周边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来自马来西亚、英国、美国、牙买加等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振能公后裔聚集在宗祠的广场上,一同观看文艺表演、品尝大盆菜、共叙乡情乡谊。12时30分一到,手持香火的他们正襟站立,正对着宗祠内的先祖深深鞠躬致意……

不甘贫穷 从梅州迁居观澜

“源从长乐,业创宝安”这副锲刻在观澜松元厦陈氏宗祠大门上的对联,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松元厦陈氏宗族的由来。“我们的老祖宗振能公是1751年从梅州五华迁过来的。”松元厦股份公司董事长陈仲宏是振能公的第九代后人,长期生活在松元厦社区的他对于自己祖先当年迁居观澜艰辛创业的历史了解得很深。

“振能公在乾隆年间带着3个儿子和族人迁来松元厦,我们族谱上有明确记载。”陈仲宏告诉记者,为了铭记祖先,松元厦陈氏在上世纪90年代修订了族谱,凡是振能公后人每家每户都保存了一份。在先祖“勇于开拓”的精神鼓励下,陈氏后人勇闯海外,足迹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侨胞达到1万多人。

崇文重教 后人遍布世界各地

“振能公十分注重培养后人,迁到松元厦不久,就在村里开办私塾,让陈氏子弟上学。” 陈仲宏告诉记者,受先祖陈振能崇文重教的影响,陈氏后人热衷于兴学办校,振能学校就是由松元厦陈氏族人联合海外陈氏侨胞,捐资4万两白银兴建的。1929年振能学校正式建成并对外招生,当时学生达300多人,生源除松元厦本村人外,还有来自观澜其他村及东莞、平湖、龙华、布吉等地的学生,在当时的惠东宝地区享有盛名,还得到了时任广东省国民政府主席宋子文的肯定,亲自为学校题词以示表彰。直到今天,这所学校仍然发挥着作用。如今观澜中学的办公楼正是当年振能学校的教学楼,这栋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依然坚固,“振能学校”四个大字还依稀闪耀着当年的荣光。

正如宋子文题词所说,松元厦陈氏的确英才辈出。据陈氏族谱记载,在清朝,陈氏全族共有庠生11名、监生34名、贡生5名、举人2名,领有诰封品级和出任文武官职的17人。科举废除后,陈氏族人又出了5名博士、15名硕士、1名留法硕士,30人被授予专家、教授等高级职称,创作巨型宣传画《小平在深圳》的著名画家陈炳林也是陈氏族人。

陈振能当年迁居松元厦之时鼓励子弟:“往外走,走得越远越好,偏僻的山乡非久居之地。”也许其原话不是这么说的,但在他那勇于开拓精神的鼓励下,陈氏后人的确敢闯敢为。陈仲宏告诉记者,振能公后人有1.7万余人,其中旅居海外的有1.3万余人,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来和中美洲。

心系家乡 侨胞出钱出力

多年来,陈氏侨胞虽然身在海外,但仍然心系家乡。他们不但常常回乡祭祖,还在家乡投资兴业,捐资助学、敬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力地促进了观澜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改革开放后不久,旅居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华侨陈应鸿回到松元厦投资170万元建了5000平方米的厂房。旅居比利时的华侨陈约翰在东莞市凤岗投资1800万元兴建了新华工业城,并于1997年带头捐资5万元兴建松元厦老人怡园,使村里老人有了娱乐消遣的地方;1998年初,他又捐款18万元,为振能小学修建了教学楼。

在当天的祭祖仪式上,记者遇到观澜旅港同乡会会长陈玉昌。他是振能公第10代后人,早年旅居香港,后来回乡投资兴业。陈玉昌连续多年担任观澜旅港同乡会会长、观澜商会会长和观澜振能基金会会长。这些年来,陈玉昌一方面积极为观澜经济社会发展献策出力,一方面也不断促进家乡与香港地区的交流合作。鉴于陈玉昌为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及深港两地交流合作作出的贡献,2011年,他被深圳市授予“深圳市荣誉市民”称号。

陈玉昌告诉记者,每年的这一天,不管有多忙,他都会带着儿孙一起回乡参加祭祖活动。与单纯的说教相比,在盛大的祭典仪式中,年轻一代往往更容易受到震撼和感染,更加深了他们对祖先的了解和认同,使老一辈人“身在异邦、心系故乡”的情结在年轻人身上不断延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