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 打工仔没精神园地,造一个

版次:C12来源:深圳侨报    2018年11月09日

作家简介 田青,深圳龙岗区土生土长的作家,被誉为深圳“打工文学之父”。1996年从村委干部岗位退休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出版过长篇小说《泥腿大亨》《特区少妇》《深圳拳王》等。2000年,创办全国首家农村文艺报《坂田文艺》(现为《杨美文化》),主要刊载来自全国各地打工青年的文学作品,每月发行一期。2015年,田青筹集资金设立“田青打工文学奖”,以表彰广东省内的优秀打工文学作者。

■深圳侨报记者 陈洁 文/图

走到坂田龙景工业园的尽头,能看到一栋粉橘色、有些泛旧的房子,大门敞开,墙上挂着“田青打工文学交流”的横幅,人们或站着、或坐着,在旁边谈论甚欢。已经83岁的田青站在自家门口前,看着眼前这番安宁祥和的景象,缓缓地说:“这里很安静,平常会有很多朋友过来,一起吃个饭,聊聊文学。”

62岁发表小说后一发不可收拾

文学,是田青在初三时种下的梦。

小时候,田青原本想当一名像华罗庚一样的数学家,可在初三读了鲁迅的作品后,他便被文字的魅力吸引了。“每次挑柴上集市卖时,我都会去书店买一本书,一天读上一本。”田青回忆,“如果当年的书全部留下来,恐怕一个房间都放不下。”早年的阅读经历让田青对写作产生了憧憬。

改革开放后,大批外来人口涌入深圳,在坂田基层工作的田青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许多外来打工的人,与工厂老板打交道、帮打工人员寻找工作岗位,提供餐住补贴,有时还直接让他们借住到自己家中……渐渐地,田青结识了越来越多来深打工的朋友,他笑称:“现在要是把他们全部叫过来,我这地方都招待不下了。”深圳这种“打工文化”逐渐植入了田青心中,也植入了他的文学梦中。

1996年,60岁的田青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开始走上了文学逐梦路。他把过去深圳的风云变化和来深打工朋友的经历故事凝聚成笔下的文字,在62岁时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天胆仔》,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出版《泥腿大亨》《无情岁月》等多部独具深圳特色的小说。

创办全国第一家村办文艺报

谈起文学,田青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文学是我的生命啊!只是现在年纪大了,写不动了。”尽管如此,但田青对工作毫不懈怠,每天都要审阅十多篇稿件,挑选优秀的文章刊登在《杨美文化》上。《杨美文化》是坂田杨美村的村报,其前身是《坂田文艺》——田青于2000年自筹资金创办的全国第一家村办文艺报,主要刊载来自全国各地打工青年的文学作品,每月发行一期。

在筹办该报之前,田青并无相关工作经验,他只是觉得:人一定要用爱好来丰富生活。“外来打工的人太艰辛了,我想给他们打造一个精神园地。”于是,田青找到编辑出版的朋友,合力办了报纸。作为总编,田青几乎所有事都亲力亲为,不会用电脑排版便用笔在纸上画好大概的版式,再交给专门的排版人员。

2015年,田青决定设立“田青打工文学奖”,于每年11月15日为在《杨美文化》报上发表作品的,并在广东省内打工的优秀文学爱好者,或其作品内容涉及打工者工作、生活的作者颁发“田青打工文学奖”。

寄报寄稿费一样都不能落下

下午3时许,邮递员来到田青家门口,拿起了门边一沓装着《杨美文化》的快递袋,问道:“还是跟往常一样吗?”“对,这些都要寄。”田青一手扶着门,一手给快递员指了指快递袋里的纸条,上面写了邮寄地址和收件人。除了这些大件的、寄的多的邮件,田青的书桌上还堆了一座小山似的信封。每期《杨美文化》出版后,他都会给每个作品登报作者寄去一份报纸和稿费。

田青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本A4大小、近1厘米厚的“作者”记录本,纸张已有些许泛黄,里面记录了几百个来自全国各地打工文友的联系地址和姓名,他一边翻看一边介绍:“安徽的、重庆的、新疆的,这个现在还有联系……”本子在田青微微颤抖的手上显得越发沉重。

现在通讯手段发达了,田青和文友的交流多了一个渠道——微信,80多岁的田青玩起微信来也毫不含糊,通过微信给登报作者发送报纸小样确认链接和稿费。但报纸成品还是要用寄件的方式。从办报之日起,田青从未间断过给登报作者寄报,每封信和快件都整齐地手写下收件地址和姓名。

田青颇有感触地说:“虽然稿费不多,但能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出来,是非常开心的事,这种心情我懂。”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