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气十足 沙井金蚝节开幕啦

1个主会场、3个分会场,100多项特色活动让你感受千年蚝乡的人文风采

版次:Q16来源:深圳侨报    2018年12月24日

展示当地蚝民生活的表演。

香炸脆皮生蚝。

油煎生蚝。

炭烧生蚝。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田海潮 文/图

油煎芝麻生蚝、香炸脆皮生蚝、炭烧生蚝……12月21日,以“魅力湾区·蚝美沙井”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宝安区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以下简称“沙井金蚝节”)开幕。作为广东省旅游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沙井金蚝节将一直持续至30日,期间,共有金蚝美食周、购物嘉年华、粤剧粤曲文化节、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等五大系列100多项特色主题活动,让海内外来宾感受沙井蚝的历史文化,体会宝安“香江之根,深圳之母”的深厚人文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源远流长

沙井蚝文化千年流韵

据历史记载,沙井的蚝民主要是南宋理学家陈朝举的后代。当时陈朝举被金兵追杀举家南迁,辗转来到宝安沙井一带。清乾隆年间,朝廷取消盐场,以陈姓为主的沙井盐民利用石头、瓦片等养蚝,发展成沙井蚝业。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记载:“冬月珍珠蚝更多,渔姑争唱打蚝歌。纷纷龙穴洲边去,半湿云鬓在白波。”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海边打蚝的情景。蚝田最初在龙穴洲的附近,后来发展到沙井及其周边的福永、黄田、前海、后海和香港流浮山一带。沙井人由于代代养蚝、制蚝、品蚝,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蚝文化”。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沙井蚝民们成立蚝业社(大队),互助发展。1958年,沙井蚝业社(大队)的蚝产量达到3632.9吨,成为当时全国收入最高的合作社之一,沙井蚝民的勤劳由此可见一斑。上世纪50年代,沙井蚝业社(大队)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合作社”、全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成为深圳首个获得国务院奖状的劳动集体。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沙井蚝业社(大队)都是全省、全国的模范和出口创汇大户,被视为劳动者的标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沙井从海洋文化的农耕时代进入“工业革命”,百万外来务工者涌入沙井,沙井成为深圳外来人口中的最大聚居地之一。随着需求的增加,尽管不少沙井蚝是通过外移基地生产,但它们的品质并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而且饲养的海水盐度、温度、浮游微生物、水质等都与原产地一致,同时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保证鲜蚝的品质与沙井本地生蚝无任何差别。同时,为了保证沙井蚝的沙井特色和技术优势,所有异地养殖的鲜蚝均运回沙井,进行后期加工和制作。

精彩纷呈 “1+3”会场好戏连台

据了解,本届沙井金蚝节会场设置采取了“1+3”模式,即1个主会场、3个分会场,主会场活动进行的同时,3个分会场的活动也热闹上演,展现沙井人的热情好客,展示沙井街道历年来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千年蚝乡经久不衰的人文风采。

沙井大街的分会场设于沙井蚝文化博物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蚝文化博物馆。蚝文化博物馆内,500多件(套)展品讲述了千年金蚝的辉煌历史,深厚、悠久的蚝业文化以及沙井蚝民的生活和历史。同时,紧张刺激的开蚝大赛、蚝菜厨艺比拼也将在此上演,向市民展示开蚝绝技及沙井本土蚝民煮蚝菜的精湛技艺,让市民品味正宗沙井蚝的独特风味。

在海上田园分会场,设置了蚝产品展销会,市民可以一边逛展会一边欣赏美丽风光。沙井金蚝节期间,海上田园核心区域的游乐设施的门票将以半价的优惠向市民开放。

在中亚硅谷广场分会场,市民除了开启“买买买”模式外,还可以通过体验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前瞻性的AR、VR技术和设备,感受虚拟世界。

此外,沙井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粤剧粤曲在沙井群众基础深厚。沙井金蚝节期间,市民在品蚝之余,不仅可以逛蚝乡美景、买蚝乡手信,还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粤剧粤曲。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金蚝节的盛宴中还推出“音乐大餐”“体育大餐”和“华语文学大餐”,包括“蚝乡嘉年华”诗歌音乐周活动、“西部中心 魅力蚝乡”摄影比赛暨“大美沙井”摄影展、2018年第十八届“蚝乡杯”门球邀请赛等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