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龙岗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浓厚

灯谜剪纸皮影戏 孩子们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版次:F04来源:深圳侨报    2019年02月19日

孩子们在剪纸老师指导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朋友认真猜灯谜。

侨报融媒记者 张秀云 通讯员 郭奇瑶 文/图

猜灯谜、赏花灯、看皮影戏、体验剪纸艺术和水印版画……日前,在龙岗区文化馆举办的一系列“非遗味”十足的活动,不仅让广大市民在热闹欢腾中体验浓郁节日氛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还提前过了一把“闹元宵”的瘾。

市民感受客家民俗闹元宵

“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前,龙城街道愉园社区居民王丽一家来到龙岗区文化馆四楼,跟其他市民一起参加了猜灯谜活动,王丽还给孩子们普及了元宵节的相关民俗知识。

每年元宵节,龙岗区各街道、各社区都充满喜庆的节日氛围,猜谜语、吃汤圆、舞麒麟等传统节目必不可少。今年,充满客家风味的元宵节目陆续拉开帷幕,如一年一度的“鹤湖闹元宵”游园活动继续上演,龙岗市民可在百年围屋里感受元宵佳节气氛。此外,各式各样的灯笼为甘坑客家小镇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氛围,龙岗市民还可选择漫步在这座百年客韵古镇,感受传统客家鲤鱼灯与现代彩灯相结合的魅力。

非遗文化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坪地街道中心社区居民马啸趁周末带着女儿在区文化馆非遗展示区,体验了剪纸技艺、水印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比如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我们小时候逢年过节,老一辈会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贴在窗上、门上、墙上、灯上等,寓意为鸿运当头、万事如意,节日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喜庆。”马啸带着女儿体验剪纸艺术魅力时说。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工作人员金彩云表示,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剪纸艺术能给人视觉上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剪纸艺术走进龙岗区各社区和校园,得到了进一步传承。

当天,水印版画也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他们在老师指导下,争相体验这项传统技艺。据介绍,水印版画是我国汉族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金彩云说:“水印版画已经传承近1400年,由于这项技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中国目前纯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中国版画人在深掘传统的同时,将水印版画这一艺术形式不断创新,今天中国版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与尊重。”

龙岗积极搭建非遗交流保护平台

目前,皮影工艺得到了更多龙岗市民的喜爱。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联合龙岗区文化馆,趁着元宵节带着皮影工艺与更多龙岗市民互动交流。“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白加荣是传统文化爱好者,退休后开始学习皮影戏表演,并跟随在深圳的皮影艺人一起走进幼儿园、中小学和各社区文化站演出。这几年他发现皮影戏在龙岗区乃至深圳市有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也深受大小朋友喜爱,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戏种。

“除了皮影工艺的保护和推广外,我们还积极搭建非遗交流保护平台,让更多龙岗市民感受和体验中国古老艺术的魅力。”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留住城市根脉,龙岗区扎实做好非遗传承保护、项目挖掘申报工作。其中,2018年,龙岗区文化馆助推“张氏传统灯笼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挖掘20个项目参与第六批区级非遗项目申报评审;开展龙岗区首届祥瑞麒麟舞文化交流大会、中国手指画展览、非遗日庆祝等多项非遗活动;拍摄制作《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平湖纸龙舞》等8部非遗项目短片;承接了龙岗区政协“乡愁印迹”文史项目启动仪式等演出活动,为辖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作出了不懈努力。

相关链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民俗包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岁月不断地流逝,但元宵节的民间习俗至今依然盛行。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新闻

吉华:让百年凉帽“活起来”

本报讯 非遗该如何在活化利用中走进百姓生活并得以传承和发展呢?吉华街道将“甘坑凉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写成诗、谱成曲,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示非遗蕴藏的人文之美。这是龙岗区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缩影。

据介绍,客家凉帽是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甘坑凉帽是客家凉帽的分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200多年编织历史。上世纪60年代是甘坑凉帽的鼎盛时期,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欧美。随着时代变革,审美观念改变,戴凉帽的人越来越少了,制作凉帽的竹子越来越少了,编织凉帽的人更少了,甘坑凉帽面临失传的危险。

自吉华街道成立以来,围绕“甘坑凉帽”保护与传承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活动,如面向全国发起“客家凉帽”主题原创音乐征集大赛,倡导“把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写进你的歌里”;在各社区开办以“甘坑凉帽”为主题的广场舞培训班,派出艺术专干进行技术指导;群众发挥创意、自由编排,让古老的凉帽文化真正回到群众身边。此外,该街道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方式,集中展示客家舞蹈、客家服饰、客家农耕、客家手工艺等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传统文化,扩大非遗影响力,形成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传承保护非遗的良好局面。

(张秀云 郭奇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