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何汉乐

版次:A09来源:深圳侨报    2019年02月20日

挖掘美的元素 强化审美教育

语文课文中蕴涵了丰富的美的元素,这就为教师实施审美教育创设了条件,但要真正落实还需教师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美的元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强化审美教育呢?

●循境入文 咀嚼理解美

由于创设了情境,美感已经在学生心中产生了,而在深深感受到美的形象之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跟着情境,带着疑问进入课文,渐渐深入、细细地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及其所表达的形象美。

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有这样一段歌词:“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结合这段歌词,我认为可以设计这样一幅动态画面:在广袤的原野上,青山绿草辉映,几排新建的住房上空炊烟袅袅,村旁一条清澈的小河静静地流淌;屋后的果园里,花香扑鼻而来;屋前的荷塘里,鱼儿欢跃,荷花鲜艳。待学生欣赏完此画面后,教师可问:“假使你正在这样的环境里漫步,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若学生们稍作沉思后说“能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里漫步真是一种享受”的话,则表明学生已经理解了其中美的含义了。

●营造氛围 想象描绘美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去再现画面,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想象美。如《可爱的草塘》(原人教版第九册第五课)有这样的描写:“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去营造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和修辞美,引导学生想象、描绘美。

●运用多媒体手段 引导创造美

有了前期准备,就给学生创造美留出了空间。因此,如果教师能在阅读中有效地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话,就能让学生创造出更多美的形象,从而更为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学生理解了“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的语言美和修辞美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动态画面:在辽阔的海面,波浪不断地涌向远方,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力去描绘其中的美。

结合内容特点 引导学生感受美领悟美

前文提到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要达到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目的,还必须结合具体课文内容,结合文体特点进行。

●在品读中欣赏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物的文章不少。有碧绿的大草原,雄伟的长城,兆丰年的瑞雪,浩瀚的大海,“甲天下”的桂林等。对这类课文的分析,就应紧紧抓住景物特点,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并在“读”字上下工夫,以突出其蕴涵的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去感悟美的境界。

如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边听录音朗读,边观看桂林的山和水(多媒体播放),使学生对桂林的山和水有直观的初步印象。品读课文时,把重点放在写桂林山水特点的段落,让学生体会桂林水的静、清、绿和奇、险、秀的特点以及山水之景相互映衬而又交融的景致,整体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独特美景,并受到美的熏陶。

●分析人物性格美

记人叙事的课文大多是通过具体、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因而要突出分析人物性格美。我们知道,性格美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构成的,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等内在品质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表情、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的,因而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应十分注重人物各方面的描写,并通过分析品读这些描写来把握人物性格美的特点。

《穷人》(原人教版第十二册第8课)一课中,典型事例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课文先借桑娜家中环境的描写突出她的勤劳,接着写桑娜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毫不犹豫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里。这里运用了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最后是渔夫回来后,他们夫妻间的对话描写,虽朴实无华,但表现出真情实感。夫妻二人都有高尚的品质,充分体现了人物性格美的特征。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这一特点,并在分析品读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达到寓美育于分析品读中的目的。再如《卡罗纳》(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23课)一课中,主要是讲当卡罗纳带着失去母亲的悲痛回到教室上课时,老师和同学关心同情他的事,由此去再现人性中那关心弱小的美德。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老师和同学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的句子,引领学生体味人性之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壮,“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观,“明月松间照”的清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静美,都是饱含意蕴的画面,必须在意境美的分析中把诗句蕴涵的美展示给学生。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原人教版第七册第九课)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描绘的画面。第一句写香炉峰的景色,为什么是“紫烟”呢?原来是瀑布在山顶上喷涌而出,水珠迸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便呈现一派迷蒙的紫色。第二句写瀑布,一个“挂”字惟妙惟肖描绘出这瀑布的景象,有一种长垂不动的感觉。第三句写水流之急,用“飞”字写出水流之急,山势之陡,用“直”字格外形象生动。这样就把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表现出来了,“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把美好的想象和现实的景物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意,并领悟到“诗中有画”的意境美,从而赞叹祖国的壮丽河山。另外,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修辞之美。

从文中蕴含的感情入手 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渗入其他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课文(文学作品)鉴赏中的共鸣现象,是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发生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如《搭石》(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21课)就是以情感为基调,以美为线索向人们再现了“我”的家乡。教学时,就应该以美为线索,努力引领学生透过文本去寻找美、欣赏美,努力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很好的美育的荡涤。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是切实可行而又非常必要的,只要教师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美的因素并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促进他们的素质全面提高。(作者系六联小学教师)

统筹:孟玲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