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也需要阅读

版次:A14来源:深圳侨报    2019年05月08日

黄朝琴

很多家长常说:“为什么孩子一二年级数学成绩很好,到三四年级就下滑,到了五六年级就更不妙了呢?”这种情况连老师们也是默认的——到了高年级能保持高分的学生实属不易。高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跟文字接触,毕竟出现了更多的概念、公式,知识也更为抽象。很多时候,虽然每一个字都认识,却不懂它们的含义,也就是说,学生对数学语言缺乏应有的理解能力。

看来,数学需要阅读!需要理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阅读是一种综合能力,爱阅读的孩子其文字理解能力强,数学阅读能力自然也水涨船高。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所以,数学不仅仅是教计算、教解题方法,还要教学生阅读!可是,该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营造阅读氛围 提供阅读机会

学习需要氛围,阅读同样需要氛围。如果我们给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那学生就会深陷其中,对书爱不释手,阅读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1.从低年级抓起,重视阅读。当学生第一天踏进校园,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数学需要阅读。我们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读数学书籍,让学生爱上阅读,将这种思想早早地扎根在学生心里,做到未雨绸缪。

2.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经常阅读,那么,学生耳濡目染,也会积极阅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阅读数学书籍,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讲数学故事给学生听。

3.全员阅读,激励学生。到了高年级,不少学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我认为,小部分原因是低年级时没有把兴趣培养起来。如果在一二年级让学生多看课外绘本或多讲点数学家的励志故事,给学生一些刺激,相信学生会喜欢数学的。

而且,如果很多学生爱读数学书籍,那不爱读的学生也会受影响——好奇书里有什么有趣的。所以,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全班学生带着数学课外书来学校一起交换阅读;写一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及时表扬并评选出阅读标兵和讲故事大王。通过这些活动,真正让学生做到“悦读”“享读”!

4.家校合作。教师一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家校合作,将会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利用家长会或QQ群,我向家长推荐了几十本好看的数学书籍,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并告诉家长怎样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我指出身教重于言传,希望家长能陪着孩子一起阅读。

教师阅读,学生阅读,家长阅读,给学生营造了很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做到校内校外都阅读,形成一种“包围式”的阅读氛围,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大大提高。

长期强化训练 固化阅读习惯

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一个字、一个词的改动都可以导致整道题的结果不同。很多家长常说:“孩子不会做,给他(她)读题,就会了。”这就证明:学生的阅读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读题时喜欢一目十行或陷入惯性思维,因而导致出错。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边读边动笔。首先要用手指着读,然后让学生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圈出来,抓住解题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把整道题目读明白,对其中的重要字词加以理解。

比如某个练习——“用80元买两样你喜欢的文具,在图中圈一圈,算一算还剩多少元钱?”当时,我让学生先想想题目表达的关键内容,把“80元”“两样”“还剩”圈出来,再把文具价格标出来。就在“圈”“标”的过程中,把这道题的重要信息给找到了,也分析了题意。

教给孩子们方法后,我就指出以后同一类题目都是一样的,实现长期强化训练,将其固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告诉学生,每次拿到题目第一件事不是做题,而是先读,读完之后,观察、分析,找出关键词。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动笔,就能读出思路,读出细节!小小的动作,大大的作用,只要从低年级一直培养,学生将会变得更细心。

另外,对数学文字加以理解后都可以转化成符号或图形,所以,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简单的符号或熟悉的、形象的图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计算——这也是新课标一直强调的“数形结合”重要数学思想。平时读书,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及时写下来,读到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做个记号,以此培养边读边动手的好习惯。

2.边读边动脑。数学离不开思考,数学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很多概念都需要去回忆,很多图表都需要去提取其中的信息。特别是高年级,很多数学信息还得判断一下哪些有效或无效、哪些是有联系的。

扩展阅读内容 扩大阅读广度

很多师生认为数学没什么好读的,数学只是解题而已。这种想法需要纠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所以我们学好数学需要多阅读。那读什么呢?

1.读课本基本概念、公式。多读概念、公式,多联想一下它们表示的具体含义,这样会加深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对公式的掌握。高年级很多公式都是有推理过程的,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是把平行四边形进行切割,拼成我们熟悉的长方形,进而推导出来的。

2.读例题、错题。数学是要培养思维活跃的人,而不是单纯模仿的机器。经典例题是我们掌握同一类型题的重要渠道,在读例题时,我们想想:如果改变了其中的某一个条件,又会是什么情况呢?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做到举一反三,通过做一道题学会了做同一类题。

我一直认为错题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凡是做错了的题目,都有其中出错的原因,不容小觑。我让学生准备了错题本,把做错的题目抄在本子上,经常读,不断反思、总结错误。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我们今后做题时更有指向性、明确性,不再轻易出错。

3.读课本中的“读一读,做一做”。课本现在新添了很多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材也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这些阅读材料中,有些内容超前,但通过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渗透数学文化,也可以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4.读课外书。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多多阅读关于数学的书籍,比如《数学帮帮忙》《小福尔摩斯数学探索》《数学荒岛历险记》等,让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让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饱”,点燃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5.阅读网络上的知识。数学课本中有些问题是超前的,或课本上没有涉及的,比如:“外国小朋友学习乘法口诀吗?”“有没有最小的数?有没有最大的数?比0还小的数叫什么?”这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翻阅有关书籍、去网上搜索答案,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取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数学需要阅读!如果我们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被“包围”的环境,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实现学校、家里无缝连接,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去阅读,孩子们就能在阅读中进步,在阅读中成长,绽放光彩! (作者系阳光小学教师)

统筹:孟玲玲

制图:张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