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在龙岗区精准帮扶下,新山村红色旅游招牌亮,目前已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实现增收约96万元——

“贫困村”蝶变“红色旅游旺地”

版次:A05来源:深圳侨报    2019年05月15日

红色旅游旺地新山村。

5月2日,正值五一小长假期间。侨报融媒扶贫采访组驾车,风尘仆仆地来到龙岗区卫健局和区文产办对口帮扶的汕尾市海丰县新山村。刚进新山村,红色纪念馆、红色广场、红色文化长街、大塘休闲景区……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让记者眼前一亮。只见村停车场停满了车,一波又一波的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酒肆茶楼人气旺,村里一派祥和热闹景象。在这里,你能切身感受到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已经蝶变为乡村振兴的“红色旅游旺地”。

新山村红色旅游火起来

“请帮我们一家拍个合影。”来自广州市天河区的梁思怡一家4口在新山村农会旧址请记者帮忙拍摄时说,他祖籍海丰附城,从小在广州市长大,这次带孩子、孙女回故乡寻根来了,5年前曾来过这里,没想到新山村变化这么大,还留住了美丽乡愁:大革命时期的农会旧址、农军赤卫队旧址、成片老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没想到这里红色旅游火起来了,既有红色文化景点,还有新农村湖光山色休闲度假,太好啦!”

“三年来,在龙岗区卫健局和区文产办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新山村红色旅游红火,目前已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实现增收约96万元,你看停车场都不够停了。”新山村党总支书记吕湖泳说,新山村建村700余年,背靠秀丽的鹿境山,前临丽江溪,后绕黄江河,是海丰八景之一“丽江月色”所在地,村内既有鹿境山寨、宋帝圣井、关帝庙等古迹,还有大量红色遗址,但3年前该村还是省定贫困村,守着宝山没钱赚。“幸亏有龙岗帮扶,深圳市和龙岗区精准扶贫800万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激发内生发展动能,改变了村容村貌,修缮红色文化景点,打响乡村红色旅游招牌,目前日均游客量达1000多人,每周末平均游客量达6000多人,假期日均游客量达10000多人。现在我们村成了汕尾市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和红色旅游村,太感谢驻村扶贫队了。

“2016年,我刚驻村时,村里年轻人很少,都是老弱妇孺。”龙岗区卫健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缪国文说,这3年新山村建设得越来越美丽,吸引了近200名外出打拼的青年回村安居创业,扭转了“空心村”的趋势,也吸引了外地客人过来旅游,高峰期日均接待游客轻松过万。

真帮真扶出个“新农村”

走访中,侨报融媒扶贫采访组留意到村内卫生交通环境整洁有序。原来,为创建新农村示范村,驻村工作队帮扶新山村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推进“三清三拆”工作,启动“三整治”项目规划建设。

“除了拆除破旧危房、露天茅厕等,清理乱堆物料、垃圾及沟渠、池塘淤泥之外,该村还实施了村庄雨污分流系统、民居外墙立面粉刷等整治项目。同时改造了自来水管网、供电、电信、电视线路基础设施,完成了对长期污泥淤积、脏乱不堪的村内大塘的整治,重新规划建成大塘景观公园。”吕湖泳说,该村还特别邀请龙岗区大芬村的油画家,对大塘周边及红色长街的墙面进行艺术彩绘,绘制红色主题壁画3幅,海丰八景之丽江月色、鹿境寓意、鱼跃龙门等传统文化特色壁画9幅。经过精心打造,新山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了红色主题鲜明、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新农村示范村风貌。

“新山村建设了面积达600亩的袁隆平水稻种植基地,每户贫困户每年平均增收约400元。该村还引进中关村高科技蔬菜基地,每亩产值可增收20多万元,目前已建成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种植展馆。”缪国文说。

107户贫困户脱贫过上好日子

“工作队进村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90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2018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000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51元,109户贫困户中有107户实现脱贫。”缪国文说,除了支持发展旅游业、入股建设海龙大厦外,龙岗区还帮助新山村建了600亩袁隆平超级水稻种植示范基地,贫困户年均增收约3000元。对于无力耕作的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村民每亩地每年可以获得1200元的租金收入;另外,现在村里还准备上马观光农业项目。对去年因病、因家人去世返贫的两户,今年采取精准帮扶后,有望摘帽脱贫。

“红色文化旅游带动了整个村的人气,多家村民在村里办起农家乐增收,农家乐在食材上用农户自种自养的新鲜食材,例如本地的走地鸡,皮脆肉实,非常受欢迎。”吕湖泳说,海丰特有的“面猴”也很吸引人,只见厨师把面用手捻成一块块小面片,扔到沸水里煮,再加入瘦肉、萝卜干、鱿鱼干、虾干及葱条青菜,十分美味。

“新山村离海丰县城约5公里,以前不少村民把自种蔬菜运到县城卖。现在河虾、青菜、红薯、梅菜干在家门口就被游客买空啦。以前一斤河虾卖10元,现在能卖到28元。”在村口大榕树下,村民吕玉花边卖青菜、河鱼河虾边介绍,如今好日子来了,村里盖新房、置家具、买小车的人多起来。

侨报融媒扶贫采访组发现,村景观湖边有一家“老字号”农家乐——新山农家乐生意很旺。老板介绍说:“我20年前就在这开小饭馆,当时连个正式的店名都没有,只有一片铁皮房、几张方桌,生意勉强维持。两年前,生意突然火起来。我果断在原址盖起了三层小楼,找人起名‘新山农家乐’,雇了两名厨师和几名包括村里两名贫困户的店员。”

“目前村里上规模的农家乐有5家,还有八、九家店面经营传统小吃、咖啡、奶茶等餐饮。其中有人是转掉县城的老饭馆回村开店,也有人本在珠三角打工,携家带口回村发展的。”吕湖泳指着农舍休闲站老板吕金勇说,他就是以前在广州开店,现在回村开店,主打手工薯饼、糯米粑等特色小吃。目前回村再就业的村民达100多人,其中近一半为贫困户。

“在外闯荡多年,现在在村里开店也能挣钱,今年还把祖宅修缮一新,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幸福生活。”吕金勇说。

“新山村正按照国家AAA级景区建设标准,打造集红色教育、民俗文化、乡村度假、田园休闲、滨水活动等多元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吕湖泳说,计划到2020年引导、创建民宿经营户10户以上,农家乐20家以上,旅游集散中心1处,年旅游接待能力达到30万人次以上。

总策划:毛冬宝 统筹:王少平 胡泽准 艾海建

文:王林 江可夫 袁勇 黄勇 图:许能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