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分会场暨2019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开幕

黑科技频现 展览无处不在

版次:F04来源:深圳侨报    2019年05月15日

雕塑展吸引众多市民参观。侨报融媒记者 宋艳丽 摄

本报讯 (侨报融媒记者 吕晓春 宋艳丽) 5月13日晚,第十五届文博会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分会场暨2019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正式开幕,坪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筠,副区长沈华新等出席开幕仪式。策展人李振华、刘晓都及坪山文化智库专家、众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等共同见证了这一艺术盛事的开启。

“国际范”展览&“在地化”实践

本届展览以“出维:雕琢空间”为主题,从全球甄选了来自德国、荷兰、日本、法国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26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来自德国的艺术家Achim Mohne和Uta带来的作品《远程词句》,所分享的谷歌地球图景会让世界看见坪山。策展团队希望本届展览完成坪山雕塑展的国际化转型,通过持续的艺术耕耘,让坪山成为全球图景中可见的艺术节点,完成在地链接的同时链接到全球的艺术网络中。

本届雕塑展从策展构思到驻地创作,始终基于坪山当地的地缘文化,展览活动以真正回归回馈当地的姿态,开展有地方针对性的展示和交流。大部分艺术家在展览筹备期间对坪山地理人文进行了调研,并展开驻地创作。艺术家唐钰涵和展望的作品《寻宝》,以大万世居为背景和依托,用作品串联起承载大万世居生活记忆的物品,让参观者在探索“旧地、旧物、旧时”中“寻宝”,承接大万世居居民共同的情感记忆并形成新的情感体验。

“跨领域”展示&“思想者”空间

本届展览展出的来自全球近10个国家的重量级艺术大师和具有前沿实验创作经验的青年艺术家的展品,在作品类型和展示方式上都呈现出“不一样的雕塑展”特质,囊括雕塑、公共艺术、互动装置和新媒体艺术等多种类型。艺术家Bignia Wehrlir把自己在大万世居行走的过程,通过光雕琢为一团线呈现为作品,如科学、如魔法,为观者提供了了解大万世居的不同视角。

延续第一届的“突进:雕塑中的城市精神”和第二届的“动见:城市公共艺术的新视界”,本届雕塑展以“出维:雕琢空间”为主题,关注雕塑作为一个媒介样式的延展性以及艺术在公共空间当中的有效性,引导观众认识和理解雕塑,在艺术欣赏中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吴筠在致辞中表示,坪山区坚持“正而新、小而精、特而亮、惠而美”的文化发展路线,注重文化与城区发展相融互生,在文化品牌打造、文化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希望参展的艺术家以活动为契机,在坪山多走走、多看看,感受坪山的文化底蕴和魅力,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坪山的文化发展,为坪山打造独具特色的东部文化高地献计献策、贡献智慧力量。

声音

策展人李振华:坪山给予我的印象“一切都应该是新的,一切必须被改变,大家在这里交流重构”。以“科技”“哲思”“禅意”为线索,串联起雕塑展策展工作中对于雕塑、艺术及其在更大时空范围中延展的思考。

策展人刘晓都:坪山在深圳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承担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新文化的推动和艺术提振的责任。

德国艺术家Thomas Eller:艺术家们与以“大万世居”为代表的坪山传统民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此次展览“传统”的一面;另一方面,展览对于最前沿科技手段的应用,包括虚拟现实、卫星拍摄等技术,使展览得以在每个人的移动设备上呈现,成为“无处不在的展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