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F03来源:深圳侨报 2019年12月30日
受捐群众接过爱心物资。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摄
爱心车队跨越400公里护送300个小心愿到江西寻乌。深普大队供图
本报讯 (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16台爱心车辆,数十位爱心车友,跨越八百里山长水远,护送300个小心愿回到了江西寻乌的“家”,让老区人民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了来自远方的温暖……12月26日至27日,由龙岗区委宣传部、龙岗区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龙岗区新闻中心(深圳侨报社)承办,龙岗区义工联、深普大队车友俱乐部倾力支持的“小心愿·微慈善”爱心圆梦行动走进革命老区江西寻乌,为老区人民实现了300个平凡而又珍贵的小心愿。
自2014年以来,由深圳侨报社发起的“小心愿·微慈善”爱心圆梦行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为龙岗区近2000个贫困家庭实现了心愿。六年来,随着“小心愿·微慈善”影响力的累积发酵,越来越多不同职业、身份、年龄的市民陆续加入心愿认捐行动,一颗颗爱心正汇聚成一股慈善的力量,为这座城市氤氲起一捧温暖。
“我住东江头,君住东江尾”,寻乌人民与龙岗人民同饮一江水,亲如一家人。今年,在两地开启结对帮扶新征程的背景下,“小心愿·微慈善”爱心圆梦行动将目光聚焦于距深圳400公里外的老区寻乌,从龙岗区结对帮扶的15个乡镇中征集了300个小心愿(每个乡镇20个),希望以此为老区人民送去来自特区的温暖。据悉,这些心愿大多来自寻乌当地的孤寡老人、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皆为在册贫困户家庭。
11月13日,300个小心愿在《深圳侨报》上公布。心愿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广大爱心市民的积极响应,在短短二十多天里,300个小心愿便全部被认捐完毕。其中,深普大队车友俱乐部的车友们再次爱心发力,认捐了133个“电饭煲”小心愿;如意小学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也一同爱心接力,在班级群内积极响应……一颗颗爱心汇聚在一起,为远方的贫困老人和儿童送去了温暖,点亮了希望。
12月26日下午,16台爱心车辆搭载着300个小心愿从龙岗来到寻乌,并在晨光镇民裕村举行现场捐赠仪式,将书包、棉被、电饭煲等心愿物资交到了老区人民手中。“感谢龙岗,感谢你们!”接过爱心物资、握着远方客人的手,受捐群众感动不已,对龙岗人民送来的温暖表示感谢。
“今天,龙岗区再次伸出援助之手,为我县的300个贫困家庭实现了300个小心愿。在此,我代表寻乌县33万儿女向龙岗人民表示最真挚的谢意!”捐赠仪式上,寻乌县委常委、副县长米雅娜表示,今年以来在寻乌县脱贫攻坚过程中,龙岗人民向寻乌人民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通过捐资助学、产业帮扶等形式,在改善寻乌办学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广大寻乌人民将永远铭记龙岗人民的这份深情厚谊。
特写
一个崭新的身份
冬日的寻乌县晨光镇民裕村,山雾迷蒙,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意。停好车子、搬卸物资……20多位身穿红马甲的深普大队车友们一到达便开始忙活起来,高昂的劲头似乎给这寒冷的天气增添了一丝温暖。
这是深普大队今年的第二次寻乌之旅。上一次是在5月底,这支人数众多、团结友爱的车队出动了12台爱心车辆、20多位爱心车友,为寻乌县三标乡中心小学、三标乡甲子乌小学、丹溪中小学等3所学校的200多位孩子圆了他们平凡而又珍贵的小心愿。
这一次再上寻乌,车友们的身上多了一个崭新的身份——“龙岗义工”。
“我们因车相识,因公益相知,成立义工队可以让我们的公益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更好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车队负责人大林告诉记者,深普大队俱乐部义工队不久前刚刚成立,此次寻乌之行也算是义工队成立后组织的第一次集体活动,颇有纪念意义,“很多车友都把义工这个身份看得很重,宁愿推掉一些别的事情也一定要跟着过来。”
事实上,从认捐心愿、购买物资,到现场捐赠仪式上的忙前忙后,义工车友们都亲力亲为,全心投入。正如一位车友所言:“穿上红马甲,我们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每做一次义工,都会为世界增添一丝温暖。”
一张特殊的纸条
“浩浩小朋友,给你捎去你想要的书包和鞋子,顺便多买了一件两面穿的棉衣,希望你好好学习,健康成长!”这是一位6岁的小朋友让其父亲手写的纸条,附在对应的心愿物资里,在300个小心愿里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我儿子特意叮嘱我写上这么一段话,本来打算带他一起来,但是要上课来不了。”深普大队车友刘斌说。据其介绍,在俱乐部收到《深圳侨报》发出的为寻乌人民认领小心愿的倡议后,他第一时间便将消息告诉了儿子,儿子非常支持。最终,父子俩经过商量,认领了一位老人和一位贫困儿童的心愿。“他对这事非常上心,这些书包、鞋子、棉衣都是我们俩一起去商场挑的。”刘斌说。
刘斌告诉记者,对于贫困地区的老人和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境遇,打小就在城市里长大的儿子一开始表现出了不解和难以想象;后来,在他的慢慢教育和解释下,儿子渐渐对贫困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展现出了儿童所特有的纯真和善良,“直到今天早上出门时,他还一再叮嘱我,一定要原封不动地把礼物交到‘浩浩’手里。”
“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带他到这些贫困地区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让小朋友对世界常怀悲悯与感恩之心。”刘斌说。
一个质朴的点赞
今年70多岁的晨光镇民裕村村民曾大爷是一位孤寡老人,他的心愿是一床新的过冬棉被。
在领到了新棉被后,曾大爷走到了村委广场的木椅旁,把棉被放在椅子上,自己则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左右打量着广场上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
“大爷,身体可好啊?”“家里情况怎么样?”……记者走上前去,试图与曾大爷交谈。曾大爷微张着嘴,说着记者完全听不懂的方言,看上去还有点耳背。靠着一旁的村民翻译,记者这才勉强听清楚了他想传递的信息:79岁,姓曾,一个人生活,家里比较苦。
然而,就在记者结束采访,准备转身走开时,这位身材瘦小、寡言少语的老人却拉了拉记者的衣服。记者转过头来,只见他轻轻拍了拍身旁鼓鼓囊囊的棉被,然后朝着记者伸出右手,竖起了一个大拇指,似乎在用这样一种质朴的方式表达心底的感谢。(聂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