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宝安区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举行

以“蚝”为媒 体验千年古墟新生风采

版次:Q15来源:深圳侨报    2020年01月06日

古墟中的老戏台焕然一新。

新鲜的蚝。

舞狮表演。

文化节现场。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黄小婷 田海潮 文/图

冬至到清明,蚝肉亮晶晶。又到一年中吃蚝的好时节,近日,以“魅力湾区·古镇沙井”为主题的第十六届宝安区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拉开帷幕,侨乡沙井连续十天轮番举办金蚝美食周、购物嘉年华、粤剧粤曲文化节等五大系列45项活动,让国内外游客尝遍沙井美食,饱览沙井美景,感受千年古墟新生风采。

大自然的恩赐赋予 独特的民风民俗

今年的开幕式设在沙井蚝文化博物馆,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蚝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内,500多件(套)展品讲述了千年金蚝的辉煌历史,再现了深厚、悠久的蚝业文化以及沙井蚝民的生活和历史。

据载,沙井蚝民主要是南宋理学家陈朝举的后代。当时陈朝举被金兵追杀,举家南迁,辗转来到宝安沙井一带。清朝乾隆年间,朝廷取消盐场,以陈姓为主的沙井盐民利用石头、瓦片等养蚝,发展成沙井蚝业。上至东莞下至后海,遍地产蚝,为什么都被冠以沙井蚝的名字呢?据沙井一家蚝制品集体加工企业负责人透露,虽然当地人工养殖生蚝的历史超过千年,但沙井有地利之势,三水汇聚之优:宝安与东莞交界的茅洲河出口于沙井境内,带来大量蚝蛎食用的浮游微生物;珠江淡水于虎门灵洲出口后其流向迴旋于沙井海面一带,带来了大量微生物;沙井境内有上、下涌等多条源自凤凰山一带的河水流入海区,三种流水汇集积聚,形成大量的浮游微生物群,蚝蛎有充足食物,自然肥大鲜美。

独特的地理让沙井居民享受了“大海恩赐的美味”,长期与蚝打交道的经历让当地人摸索出一套养蚝的经验,更孕育出当地富有文化内涵的蚝民生产习俗。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沙井蚝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养殖技术,特别在收获的开蚝季节,更有一定的风俗习惯。当蚝民丰收后,用大花轿将天后宫、观音庙、华光庙等“神仙”请到祠堂里,敲锣打鼓,吹唢呐,鸣鞭炮,并请当地僧人念经拜神,杀猪祭祖,还按每家每户人丁分派猪肉,以示庆贺。如果正遇上“每三年一大醮、每十年一届景”的习俗时,更是热闹非凡,要庆贺三天三夜,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传统古墟借助“金蚝节”推陈出新

自2004年起,沙井每年都会举办“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已成为广东省旅游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圳市“一区一节庆”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沙井金蚝节不断衍生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内容,今年当地联袂20余位艺术家,在沙井古墟一条700米的老街中,通过环境微改造、艺术微介入的融合策略,引入“现场即展场”的全新理念,打造了一场主题为“时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的城市现场展。

星罗棋布着的古祠堂、古井、古树在20余位大咖艺术家的共同打造下焕发新的活力。从老屋出发,行走在古老的巷道之中,俯仰间都是厚重的历史气息:在沙井古墟秘境的一隅,是阿公阿婆们最喜欢的六角亭广场,建筑师将地面铺装改为青砖,更适宜散步;正对亭子的老屋一楼是打麻将的娱乐室,建筑师用穿孔板覆盖立面,呈现了一种仪式感;古墟中的老戏台建于上世纪80年代,原是瓷砖贴面,如今改造也很简单,地面用青砖,选择了几根柱、梁,用老木头包装起来,空间气场竟焕然一新。

空间改造完成后,当地还将多样化、娱乐化与本土文化精髓相融合,不断推陈出新。利用微改造完成的空间场地,艺术沙龙、乐队表演、创意市集、互动工作坊、真人图书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陆续开展,多种形态的文化活动在千年古墟中碰撞交融。

民俗狂欢成为凝聚乡情的纽带

品美食、赏美景、寻古迹……蚝乡大地这场盛大的民俗狂欢不仅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打卡”,更成了凝聚乡情的纽带。

在今年的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上,记者又看到了熟悉的面孔——香港宝安沙井同乡会会长曾燈发,他带着多名旅港乡亲共同前来品尝美味生蚝。曾燈发说,焕发新生的沙井让他看到了更多的轻松惬意,是满满的人情味;享受的不仅仅是美食和美景,更是浓浓的文化气息和欢乐静谧的氛围。

如今,沙井蚝不仅是让人垂涎的美食,它更是沙井、宝安特色风光物态、民俗风情的代表和象征。曾燈发希望通过参加金蚝节这样的活动,带领更多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融入到爱国爱乡的群体中来,把对沙井蚝的喜爱转化成对家乡的热爱,让沙井和沙井蚝一样名扬天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