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玉泉:

龙岗教育事业拓荒牛 改革创新换得满园春

版次:A08来源:深圳侨报    2020年01月19日

人物名片 钟玉泉,1945年生于龙东村(今深圳市龙岗区龙东社区),大学毕业先后担任中学教师、宝安县教育局局长、龙岗区教育局局长、广东省督学等。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龙岗建区以来,他大胆创新、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为原特区外地区教育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钟玉泉。龙岗融媒记者 欧阳玉美 摄

1988年6月,钟玉泉(右三)到北京参加中央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全国100个地县教育局长教育经济学研讨班学习。

1989年春节,钟玉泉通过广播向宝安县师生拜年。

龙岗融媒记者 欧阳玉美

冒着大雨,记者在深圳市中心区见到了年逾七旬的钟玉泉老人。房屋虽然不新,但是非常整洁明亮,落地窗外是郁郁葱葱的世界。钟玉泉满头银发、精神矍铄、逻辑清晰,说起记忆深处的那些往事,他笑道:“我仍会经常回龙岗看看,看到龙岗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感到很骄傲。让我特别开心的是,龙岗的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教育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已成为深圳东部崛起的教育高地,能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

求学生涯

改变命运的珍贵机会

1953年,钟玉泉进入龙东村育贤小学。回忆起年少时光,他说:“那是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小学教育并未普及,能进入学堂念书已是幸事。整个求学生涯,我不仅不用交学费,每个月还可领取2元补助。”

育贤小学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大溪地的龙东华侨汇款建成。“当时我爷爷在大溪地谋生,牵头发起了这一场建校行动,大家捐了二三十万块银元。” 深受爷爷的影响,钟玉泉早早便懂得了教育的意义。他说,祖辈在海外吃尽苦头,深谙读书的重要意义,所以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办学校,立志让家乡的后人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育贤小学建成后,南约、龙东、南联的适龄儿童都到此读书。

小学毕业后,钟玉泉进入平冈中学。从1959年到1965年,他一直在这所惠东宝地区颇有名的完全中学、重点高中学习。当时全校有1000多人,学生来自龙岗本地以及大鹏、坪山的20个镇。学校治学严谨,师资力量雄厚,学风甚佳,学生们十分好学。“我们就算上个厕所也会背数学公式。”钟玉泉笑道,“除了努力学习,学生们之间还很有感情。一名叫黄勇的学生患病,需要输血,全校上千名师生从学校排到医院踊跃献血,那队伍长达两公里”。

中学期间,钟玉泉掌握了不少知识,还加入了学校的戏剧队,表演英语戏剧。同时,他还成为惠阳地区的体操运动员,每个月可获得27斤大米补给,一家人就靠着这些大米熬粥,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1965年,钟玉泉考上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他说:“当时整个宝安县小升初的升学率只有60%,初升高的升学率就更低了,只有20%多,因此,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很少,更别说考大学了。”毕业后,钟玉泉在东莞地区担任了十年中学教师,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还曾两度被评为标兵。1972年,他因表现优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重返宝安

大力发展特区外地区教育

1975年,钟玉泉结婚了,妻子是宝安县人,两人感情甚笃,却无奈分隔两地。直到1981年,钟玉泉终于调回宝安县。接下来,他先后担任学校班主任、教导处主任,还被提拔任命为宝安县教育局副局长。

1984年,钟玉泉升任宝安县教育局局长。虽然仍在教育行业,但肩上的担子重多了。其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席卷中华大地,深圳经济特区也于1979年成立。但是,钟玉泉的家乡属于特区外地区。

钟玉泉把全部心思放在工作上,走遍了宝安县(含龙岗)的200多所中小学。偏远如南澳杨梅坑、半天云教学点,他也没有忽略。宝安县辖区范围广,占了当时深圳的四分之三,办学规模却很小,实行单一的普通教育,小升初升学率仅63%。办学条件差,校舍多是松杂木结构,危房占60%,能做完全实验的中学学校、实验室不到50%。同时,教师队伍学历达标低,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纵观当时的宝安县,上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少,出几个大学生更为罕见。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钟玉泉勇于改革创新。首先,改革办学体制,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明确县、镇、村各级管理教育的职责范围。宝安县教育局发动全社会办学,其中县管教育规划政策,办好县、区管的学校,提供正常教育经费;镇、村办好分管的中心小学、小学,筹集或投入一部分经费。“作为侨乡,我们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爱国华侨多。当时,横岗、大鹏、西乡、福永等籍贯的华侨华人纷纷捐资办学。”钟玉泉说,全县成立了奖教、奖学基金,建立办学董事会,改革办学体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全面加强了党对教育的领导,还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烈氛围,优秀教师不仅有奖教金、慰问金,镇、村还为教育筹集了大批教育经费,校舍也都由松杂木结构全部变成钢筋水泥结构,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均按一类标准配齐。

因分级办学改革力度大、成果斐然,1988年5月24日至5月27日,钟玉泉参加全国农村教育改革信息交流会,在大会上介绍了分级办学的经验做法。宝安经验轰动一时,北京、上海、天津多所学校的校长纷纷表示:“谁说中国的教育没有出路?宝安县的改革力度就很大,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随后,我们还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实行‘两聘、两制、一包、一奖’(两聘为教师、校长聘任制,两制为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师岗位责任制,一包是预算内经费包干,一奖为奖教奖学)引入竞争机制。”钟玉泉说,试点之后,该改革迅速在全县铺开。各学校校长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教师则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均使用聘用制。校长及教师教育的工作积极性被激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终于被打破。“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提高了。”钟玉泉说,基于此,1988年,宝安县还多次在重要会议上争取:关于初中升高中的机会,宝安县应与特区内一视同仁。因此,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宝安县倾斜,教育机会更公平,给学校师生带来了更多的信心。

此外,宝安县教育局还对全县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实行“三教统筹”,对农村经济发展,实行教育与科学普及、技术运用相结合。镇镇有中小学、幼儿园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充分发挥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还为成年人提供了很多终生教育的机会。据统计,宝安县各镇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年都组织专业培训,最多的一个月超过了660人,培养了一批批厂长、经理、营销员、农业种植能手等,为改革开放的深圳补充了力量。

拓荒龙岗

多措并举优化教育资源

1993年,宝安县撤县,分为宝安区、龙岗区。随即,钟玉泉成为龙岗区教育局第一任局长。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岗人以及教育事业的拓荒牛,钟玉泉深谙勇于担当、敢于改革创新是克服工作困难、开拓前进的法宝。“在选拔干部时,我主要看重三点:务实、能干事创业、在群众中有威信。龙岗区教育之所以能持续向好,就是因为这样的队伍在起作用,一代接一代干出来的。”钟玉泉笑道。

建区之初,钟玉泉便主导打响了一场“高考翻身仗”。“当时我们规划了两个重点中学:平冈中学和龙城高中。有人说,一个就够了。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有两所学校才能更好地实现‘比学赶帮超’,让龙岗子弟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这两所区重点高中迅速崛起,更多龙岗子弟获得了高中教育并进入大学校园。“如今,在一代代龙岗师生努力下,高考翻身仗早就打赢了。比如,高考各批次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连续12年正增长,2019年更是创历史新高,本科上线率达64.2%。”钟玉泉欣慰地说。

钟玉泉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创新,撤销了全区75个教学点。“当时,龙岗区的办学点不少,但良莠不齐,有的学校十分薄弱。比如南澳镇的杨梅坑小学只有一个教师,四个年级加起来一共12个孩子。而半天云教学点就更加艰难了,教师每天爬山路往返,一大早就被露水沾湿了衣裤,得了较为严重的风湿关节炎。虽然这位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但其中不易着实令人唏嘘。”钟玉泉说,撤销了这些教学点后,龙岗区建立了以社区为中心24个班以上规模完全小学,形成了以区中心城为示范、各街道为分支、各社区为基础的中小学教育体系。

此外,龙岗区还建立了以职业培训为目的的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培训基地——龙岗教师进修学校、为在职人员提供进修机会的区广播电视大学。

配齐力量

全力打造广东省教育强区

作为原特区外地区,龙岗区在师资力量方面基础差、欠账多。为了增强师资力量,钟玉泉大力引进学校管理骨干和优秀教师,重点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及湖北等教育发达地区招聘优秀校长和教师,让他们把教育发达地区的优秀经验带到龙岗。而且,龙岗区教育局每年还从国家重点师范大学和教育发达地区引入200多名应届毕业生和优秀教师。与此同时,加强对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的培训。区教师进修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分期分批轮训,教育局以学科带头人为示范,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现身说法的培训。以办得较好的中小学为典型,对中小学校长等领导进行现场培训等,让学校领导和教师边干边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

规划做好了,力量配齐了,接下来该做什么?钟玉泉自有打算——推动学校办教育强校、镇办教育强镇、全区办教育强区为抓手,提高全区教育管理水平。

1996年,龙岗区教育局向区政府申报了全区办教育强校、教育强镇和教育强区的5年规划,在区委领导下,通过全区各级领导和学校的努力,到2002年,全区中小学70%达到了省一级学校水平,80%达到了市一级学校水平,100%达到了区一级学校水平;100%的镇办成了教育强镇;龙岗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

2005年,钟玉泉在广东省督学任上退休。这十多年来,他始终关心、关注着龙岗区的教育事业发展。“现在龙岗区教育发展势头很好,区委区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各项工作都抓到了实处,落在了点子上。公办、民办学位不断增加,满足辖区学龄孩子的需求;构建全序列教育体系,带动区域教育优质化规模化发展,还引进全国名校办名校。我们龙岗不仅有很好的幼儿园、中小学,还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可以说,学生教育资源更好、福利多多。”钟玉泉信心满满地说,“如今,深圳市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幼有善教、学有优教’作为民生幸福的标杆之一。只要我们继续勇于担当、敢于改革创新,一定会加快实现目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