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系列活动

体验多彩非遗 感受侨乡魅力

版次:Q15来源:深圳侨报    2020年11月23日

小朋友参与非遗知识竞赛。

玉律醒狮舞表演。

“蔡氏腊味制作”非遗项目体验活动。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赖远美 彭斐 文/图

五千年中华文明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珍宝,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至今光华不减。近日,全市各区共同联动开展第三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作为分会场之一,侨乡光明开展了以“对话过去 握手未来”为主题的系列非遗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市民深入了解非遗传统技艺,感受非遗的魅力。

举办非遗晚会活动 线上线下共享文化盛宴

11月5日,第三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光明区分会场非遗晚会在光明区文化馆展厅举行,晚会以光明区非遗陈列展+非遗传统节目+非遗美食+非遗知识竞赛+线上直播互动的“轻综艺”形式开展,节目内容丰富多彩。

锣鼓喧天中,玉律醒狮队率先登场,一通热身的暖场表演,将现场气氛调到了一个小高潮。玉律社区醒狮表演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多年来,醒狮队的师傅一直坚持训练,从未松懈,保持着高超的醒狮技艺,深受群众喜爱。

陈仙姑,一个在光明区耳熟能详的名字,有关陈仙姑救苦扶贫的感人故事百年传承,她正直、善良、勇敢,其挽救众生灵、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美德代代相传,是本地居民心中正义、善良的化身。早在多年前,光明区就将《陈仙姑的故事》编成剧本,搬上粤剧舞台,现场粤剧演员们全情投入,以丝、竹、弦、管奏出岭南特色的乐曲,他们出色的唱腔和精湛的演技,将陈仙姑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每到主角“陈仙姑”的精彩桥段时,台下总会响起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现场还有烙画展示、笛子演奏、相声、快板、武术等非遗传统节目表演,安排了楼村祥记烧金猪、岭南时令甜品、蔡氏腊味、新洸月饼等非遗美食供大家品尝。线上,直播间根据晚会节目、美食、非遗短片等的内容分享了非遗文化知识,直播的同时还设置了非遗知识有奖问答环节,参与非遗知识竞赛的家庭均获得非遗大礼包。整场晚会直播吸引了8.2万人次线上观看并参与竞答。

开展“小小拍客看非遗” 解锁非遗制作新技能

为体现“学习”和“传承”的活动宗旨,早在10月31日、11月1日,光明区就分别开展了4场“小小拍客看非遗”的光明区非遗体验活动,招募了9组亲子家庭参与了“烙画艺术”“新洸月饼制作技艺”“蔡氏腊味制作”“岭南时令甜品制作技艺”非遗项目的体验活动,深入学习非遗文化,体验非遗制作技艺。

10月31日上午,孩子和家长们在光明烙画基地体验烙画绘制,由《烙画艺术》非遗项目第五代传承人张守福亲自教导。每个孩子从一开始的生疏,到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变得娴熟,张守福对孩子的每一幅作品都作出了点评,期望大家能多来学习烙画,一起保护和传承烙画艺术。烙画艺术是起源于河南,后在江苏常州得到传承发展,并于2016年1月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张守福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烙画艺术由江苏常州传到深圳光明。

10月31日下午,孩子和家长们来到新洸酒楼体验制作传统手工月饼,由《新洸月饼制作技艺》非遗项目第四代传承人陈志成亲自教导。孩子们不仅品尝了新鲜出炉的新洸月饼,还解锁了传统月饼制作的技能。新洸月饼以光明区公明圩为平台,历经100多年的传承发展,成为当地百姓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也是公明本土特色美食文化的标志。

11月1日上午,孩子和家长们来到家味康公明腊肠店体验制作传统腊肠,由《蔡氏腊味制作》非遗项目第六代传承人蔡佑达亲自教导。孩子们除了学习到腊肠的制作过程,还品尝了香喷喷的腊味煲仔饭。蔡氏腊味自1810年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为蔡氏腊味制作的第六代传承人,蔡佑达掌握其制作技艺,在结合本土制作腊味的工艺基础上所研发的腊肠,不仅适合深圳公明当地人的口味,而且确保蔡氏腊味的正宗原味。

11月1日下午,孩子和家长们来到太清凉茶甜品店体验制作岭南时令甜品,由《岭南时令甜品制作技艺》非遗项目第五代传承人赖逸珊亲自教导。赖逸珊教孩子们制作了芒果糯米糍和太极露(芝麻糊和杏仁糊),希望孩子们能爱上岭南传统美食并传承下去。

光明区举办的一系列非遗活动,不仅让更多年轻人学习到非遗文化知识,还能得以传承与创新发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