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诗歌里的童言童味?

——破解小学高年级儿童诗的写作困境 平安里学校 李相威

版次:A11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04月28日

在儿童诗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越靠近小学高年级,写诗面临的精神束缚越多,阅读内容、逻辑思维的日常训练往往使学生作品丧失诗意,甚至沦为流水账。

老师应该在学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转变过程中,精心安排课程,帮助学生合理利用想象力,学会用语言技巧和文学思维驾驭想象力,做诗歌的主人。

高年级儿童诗写作的困境

“诗”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本能的缪斯”。但是,随着儿童不断成长、接收信息多元化、理性思维日渐成熟,诗性本能会不断减退,语言、逻辑思考的路径与成人也越来越一致。比如说,大部分儿童诗歌写作停止在小学四年级,除了有学业压力增大的客观原因外,学生艺术嗅觉衰退才是真正让教学难以为继的核心因素。

大多数高年级学生在诗歌写作过程中,想象力越来越弱,诗句灵气越来越少,修辞手法日益向作文靠拢。语文老师应该明白,这种衰减并非“伤仲永”式的遗憾。在培养儿童诗歌思维方面,教师应该以丰富表达、合理想象、思想道德培养为抓手,挖深挖透主题内涵,用诗的方式帮助学生反思成长历程,达到串联生活场景的功用,体会生活之美。

结合生活丰富表达内容

自然环境、四季景物是儿童诗写作的基础主题,也是进入高年级以后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的重点难点。随着学生年龄成长,对气候变化、草木枯荣的理解会从直观身体感受上升到抽象层面,比如和心情、成长、社会价值产生联系。老师应该在诗歌教学中帮学生建立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联系,常说常新,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自然紧密融合,树立一种体察人生规律的自觉意识。

以突出写实风格的“下雨”主题为例,一首优秀的儿童诗应该给人足够的感官享受。比如《雨》(陈淑怡):“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在我耳边回响/是什么图案/像一片片花瓣/从天而降/是什么颜色/像一个个小玻璃球/隐形在我们身边/是雨/那么好听/那么美丽/那么透明。”

诗中,小作者从声音、颜色、形状等角度,去描绘自己对雨滴的感受,以一串铃铛比喻雨落地时清脆的声音、以一片花瓣比喻雨点激起的涟漪、以一个个玻璃球比喻透明的水滴融汇。小作者的每一个比喻都格式工整,更难能可贵的是,没有使用大量篇幅铺排,而是直陈感受、语言精炼,达到了儿童诗的文体要求。

除了写心理活动能够为诗作增强共情以外,写自然四季变化时加入一些拟人化的生活元素同样可以提高诗作品质,更好地展现小诗人的童趣。

借景抒情保持想象力

在教授自然景观主题的诗歌写作时,真实的心理活动、生活细节是使诗歌言之有物的关键,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只要掌握了,基本可以应对普通作文题的挑战。但是在儿童诗歌写作方面,很多学生会表现得过犹不及,也就是过分真实,把诗歌当成了记叙文来写,没有诗味。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天生的想象力开始衰退,老师还没来得及教授学生联想、通感的方式方法。把握好现实与想象的平衡,是高年级儿童诗歌保持诗味的命门所在。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正确拿捏力道的典型作品《每个季节该做的事》(陈睿钰):“如果你是一只小松鼠/每个季节都有该做的事/春天/要去采集绿色的藤条和新鲜的蕨菜/换上新的家具/夏天/要去捡柴火、捡小树枝/做一把心仪的小椅子/秋天/要去采松果、捡榛子/储藏玉米粒/冬天/要烧柴火、剥松子、切香菜/做一锅香味十足的香菜松子汤。”

在写“每个季节该做的事”主题时,很多学生会把故事集中在日常生活、农民春耕秋收、学生放寒暑假、陪爸妈回家过年等。在这些故事题材中,陈睿钰的作品脱颖而出是有充分理由的:第一,她擅长借鉴多种文体,将诗歌与童话融为一体,给读者深入阅读的正确引导;第二,语言返璞归真,没有一个抽象词汇,通篇写着藤条、蕨菜、松子、柴火等简单明快的词语,赋予了诗歌难得的田园情怀,清新脱俗;第三,故事情节天马行空,比如让松鼠做椅子、炖香菜松子汤,模仿经典童话形式,给动物赋予人的动机,俏皮之外不失灵动。

自然主题写作是高年级小学生习作和新课标要求的重点,老师应该通过大量技巧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借景抒情、精炼表达、合理想象等手法,实现由天赋型诗歌写作向技巧型写作的顺利过渡。

感悟生活用心成长

在高年级儿童诗写作中,很多学生沉溺于练习长难句,导致诗歌思维被破坏,语句日益老套,从儿童诗歌变成了小作文。在笔者看来,想让高年级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避免庸俗、毫无情感的语句表达,主要方式就是自主挖掘生活、成长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变化,从“童眼”看世界、“童言”讲世界,变成以批判、审慎的目光去回忆生活,给诗歌增味。

比如《年是什么》(节选、邓力畅):“年是欢乐/它给人们带来了笑容/给人们带来了喜悦/让大家变得放松快乐/年是团圆/回到老家/与许久未见的亲朋好友/一起吃饭、一起看春晚/年是希望/让人们对它有了期待/年就像一个彩色的大染缸/里面包含了亲情希望/正是如此,才让我们过好一年又一年/盼望着一天又一天。”

这篇诗歌以过年为主题,小作者从个人的心情、集体的行为、抽象的思索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了自己对过年的独特情感。尤其是最后一段“年就像一个彩色的大染缸……过好一年又一年,盼望着一天又一天”,结合小作者在寒假里没日没夜地玩耍、学习、随父母奔波的生活场景,愈发凸显了小学生的时间观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除了认真体会生活之美、从民俗节日中汲取营养以外,学生还应该用真诚的态度面对自己,把写诗当作和灵魂对话的工具,观照个人成长,写出优秀作品。以这首《不认真》(梅子翼)为例:“小猫不认真捉鱼/一会追蝴蝶,一会追蜻蜓/结果一条鱼也没有捉到/只好饿肚子/小老虎不认真学习捕猎/一会打盹,一会玩耍/结果什么也没有学会/一只动物也逮不住/小燕子不认真练习飞行/一会儿编曲,一会唱歌/结果翅膀扇不动/飞不高飞不远/小明不认真上课/一会儿玩手一会开小差/简直是坐堂旷课/回家后一道题都不会做。”

诗歌中,小作者先是铺排了小猫、小老虎、小燕子三种动物的“不认真”,最后引出人的“不认真”。三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的行为和性格被提升到人的层次,而玩手、开小差的主人公小明,仿佛也被作者摆在了动物类中,人和动物的隔阂关系在诗歌中被打破,令人啧啧称奇。更关键的是,作者把玩手等儿童行为写进诗中,反映出作者已经可以熟练用诗歌记录个人生活,不吝于在诗歌中暴露自己或同龄人的弱点,成功将诗歌融入生活。

锻炼学生审美留住诗歌灵感

诗歌写作很美,它能帮老师、家长挖掘出学生身上很多平时难以绽放的光彩和奇思妙想。可是,如果不加以精心培养,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学生思维的成熟,大部分学生都会“丧失”诗歌灵感,重新回归平淡,再次远离文学。

如果你是一名有志于开展诗歌写作教育的语文教师,建议你从教学生写诗的第一天起就主动放弃对学生天赋的幻想,多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自我反思的能力,用文学的武器去锻炼学生审美,让学生认真写、写真话,既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带着崇高、敬畏的心态与文字打交道,从小就成为一个能和内心对话的细腻的人、敏感的人、健康的人!

(注:文中列举诗歌均为平安里学校五(2)班学生原创作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