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岗小学德育主任 齐昌礼
版次:A11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06月02日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边塞诗的创作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边塞诗本身就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边塞诗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它的政治性体现在关乎边塞防卫的内容。
边塞诗的教学价值
基于《课标》的要求,我将从审美体验、人文情感和审美情趣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边塞诗教学价值的三点看法:
1 异域诗景,丰富审美体验
在诗歌内容方面,边塞诗凸显了边塞地域特色,既有对边塞苦寒环境和悲壮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有对边塞风俗人情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充满异域情怀的边塞画卷,还有对征夫思妇的描写……这些都使边塞诗变得更加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课标》中提出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边塞诗中奇特壮丽的独特风光和异域风情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边塞诗的学习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2 边塞诗情,培养人文情感
《课标》在语文教育的特点中强调“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情感内涵,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3 魅力诗境,提高审美情趣
边塞诗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使其历来被人所重视。“阳刚之美所具有的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博大浑浩之象、激昂慷慨之情,只有在边塞诗中才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边塞诗的审美价值其实就是其阳刚之美的体现,这种阳刚之美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边塞诗的阳刚之美首先体现出雄浑之美,这是边塞诗人通过对现实的思考所表现出的雄浑力量。
不管是边塞诗中的雄浑之美还是悲壮凄凉之美,这些都是边塞诗的独特意境所塑造的,而诗人在塑造边塞诗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边塞诗中特有的意象,这些都成就了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因此,通过对边塞诗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其独特意象中领略雄浑悲凉的意境,感受边塞诗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边塞诗教学策略
1.全面提升自身的诗学素养
增强知识储备
学高为师,教师要经过不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提高诗学素养。我们要提升诗学素养,不仅要加强诗词审美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诗词鉴赏方面的赏析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之余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多阅读一些与古诗词理论相关的书籍,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刘勰的《文心雕龙》、周振甫的《诗词例话》等。另外,教师在备课中不应只局限于教参,可以借鉴一些赏析类书籍的名家评析,这类名家诗评可以丰富诗词教学的课堂内容,对学生也更加具有吸引力。如《唐诗鉴赏辞典》在对《使至塞上》的评析中,就引用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评诗的片段,进而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句的绝妙艺术展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直接引用这些诗评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熟知边塞诗的独特之处
在边塞诗的悲壮风格方面,我们需要注意它的形成原因大都与诗人亲历边塞密切相关。在唐代之前,诗人大多并没有亲历边塞,他们所写的边塞诗大多是通过想象虚构出来的。而唐代之后,众多诗人走向边塞,边塞的异域风光、艰苦环境以及军旅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在亲身经历过边塞生活后,这些诗人对社会和国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理性的思考。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曾评价“高岑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用“悲壮”二字概括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创作,准确而精炼。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开阔大气的感觉,体现出了悲壮的艺术风格。教师对边塞诗独特风格的了解和掌握,能提高对边塞诗的整体感知,有助于教学中对边塞诗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解读。
2 深刻把握边塞诗的情感内涵
边塞诗情感内涵极其丰富,既有展现将士建立军功、奋勇杀敌的豪情,表达诗人忠君报国的思想,也有表达戍边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既有体现边塞征战环境的恶劣与战事的残酷,也有通过战争的残酷来宣泄对统治阶级的不满等。我们在备课中要挖掘边塞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才能真正地理解边塞诗。一般边塞诗分为以下四类,各有侧重点。
表达忠君爱国思想
历代文人都渴望建功立业,尤其是汉唐时期。战争频繁且很多诗人都有过从军的经历,他们亲历边塞生活,看到了将士为国奋勇杀敌的豪情,并在边塞诗中借这些将士的豪情来表达自己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盛唐国力强盛下边塞诗大多有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即使面对惨烈的战争也表现出豪情和旷达,王翰《凉州词》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诗人旷达洒脱的豪情表现得淋滴尽致;杨炯《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激发了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国效力的使命感,这两句肺腩之言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抒发戍边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故土难离的乡恋情结”是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古代边塞诗的抒情重心之一。将士们离开故乡奔赴边疆,常年坚守戍边,艰难苦寒的生活环境和背井离乡的孤独感,使他们难免思念家乡和亲人,因此抒发思乡怀人之情是边塞诗情感表现的重心之一。岑参的《逢入京使》描写了诗人在第一次远赴边塞途中遇到回京使者,请给家中托信报平安时的情景。首句写在远赴边塞的漫漫路途中,回首家乡已是漫漫长路,思乡之情油然心生。接着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泪不干”突出了思乡怀人之情,最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朴实而又富有深情。这首诗情感真挚、平淡亲切,思乡怀归之情感人至深。
反映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
对边塞苦寒情感的终极内涵是生死抉择的苦痛,在边塞地区艰苦的自然环境下,最难的不是边塞苦寒的生活,而是征战过程中面对死亡内心的抉择。“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展现了战士面对生死,毫不畏惧与退缩的豪情,他们在以不朽的精神进行着抗争。
宣泄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唐代之后,开始出现深刻反思边塞问题的诗歌创作,“从历史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审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探寻战争的根源,这些思考反映到诗歌创作领域,使边塞诗中有了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边塞诗的分类知识,就比较容易把握诗的格调,深刻理解诗的情感。
3 捕捉意象,呈现意境。
边塞诗题材独特且内容丰富,诗人在创作时用独具特色的意象来描绘,从而使边塞诗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诗人在边塞诗中运用这些充满力量的自然意象,将边塞地域塑造得灵动而鲜活,使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营造出边塞悲凉的意境,表现出戍边环境的艰苦,从而引发诗人要抒发的情感。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一句,选用“明月”“边关”这样的意向组合跨越时空,勾勒出一幅空旷、辽阔、孤寂的边关月夜图,将万里边关依旧,物是人非的悲凉意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旷远悠长。
4 吟咏诵读诗歌,领悟边塞诗情。
在诗词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逐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边塞诗不仅具有意境美,还具有声韵美。在深入理解边塞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吟诵来感受诗词的声韵美,领悟诗词情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诵读是古代中国诗词特有的学习方式,历经数代读书人的传承和实践,诵读至今仍是古诗词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诵读对学习边塞诗大有裨益,它能帮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从中找到诗句与情感的契合点,将诗词的语言与诗人表达的情感相连接,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诗词情感的熏陶,增强情感体验,领悟诗词情感。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边塞诗大多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平仄相间,通过诵读边塞诗,可以感受边塞诗的韵律美,帮助学生理解边塞诗,感悟边塞诗蕴含的情感,也能将获得的情感体验与诗词意境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