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了!原来,你们是这样的“白衣天使”

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2年05月13日

护士服、手术服、防护服、口罩、帽子、手套、面罩……有这样一群人,凭借着对生命的热爱,践行着南丁格尔的誓言。他们用坚定的目光,给了患者祛除病魔的信心;用精湛的护理,拂去病人术后的伤痛;用逆行的脚步,捍卫了一次次战胜疫情的成果。穿梭在门诊、急诊、住院部、手术室和城市各个角落,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白衣执甲的身影,为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又是一年5·12国际护士节。5月11日,深圳市卫健委发布了2021年度全市优秀护士、优秀护理管理者和优秀护理团队名单。龙岗众多护士榜上有名。龙岗融媒特推出护士节专题报道,对其中的3位优秀获奖代表进行报道,并对全区的医护工作者说一声:“白衣天使们,你们辛苦了!”

龙岗中心医院心内科宋婷:

细致观察化解病人险情 用心照料呵护患者健康

龙岗融媒记者 刘芳菲 文/图

早上8点,龙岗中心医院心内科高级责任护士宋婷,像往常一样准时到岗,在完成交接班和对各个病房的巡查后,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提起心脏疾病,人们往往与危险画上等号。心内科疾病发病急,往往没有明显征兆,有的人从座位上起身就会引发心脏疾病,有的人前一秒还说说笑笑后一秒便心脏骤停,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发生意外。宋婷,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紧张感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和敬业应对各种危急的情况。

面对随时变化的病情,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护士的观察和监测各种仪器上的参数来为治疗提供依据,这就对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生死搏斗的前沿,我们必须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判断力和过硬的抢救技能,只有技术精一点、观察细一点、效率高一点,才能从死神手中抢夺回病人的生命。”身为心血管专科护士,宋婷用周到的护理、暖心的陪伴点亮了患者生命之光。

去年10月,一位60多岁的患者房颤术后出现心包填塞,是宋婷的细致观察将她拉出了“鬼门关”。“可能是老人家年纪大了的缘故,只是说感到有点头晕和困,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一向谨慎细心的宋婷此刻多留了一个心眼,检查了一下老人家的心包置管的通畅性。这一检查,果然发现了问题: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由于人体液体积聚在心包腔内,从而压迫到心脏部位,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当突发填塞的时候,病情往往会迅速恶化却无主诉症状,患者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失血性休克和猝死。”宋婷说。由于发现及时,患者转危为安。正是长年累月细致入微的护理,让宋婷的工作得到了患者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宋婷先后30多次白衣执甲,支援坂田、南湾、布吉、园山等地核酸采样工作。今年3月,南湾联创科技园出现疫情。宋婷和同事们被安排到封控区开展上门采样。6天时间里,宋婷每天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一间一间敲门、一层一层攀爬,完成工作后,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但她始终保持着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以快速、安全的形式,优质高效完成采样工作。“作为一名护士,这时候必须顶上去,这是我们医护人员应该做的。”宋婷说。

龙岗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刘巧红:

当好小患者“临时妈妈” 用爱呵护“人生”第一站

龙岗融媒记者 刘芳菲 文/图

在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监护病房,有一群被称为“临时妈妈”的护士,用专业和爱心帮助患病新生儿渡过难关,24小时守护他们的生命健康。新生儿科一区护理组长刘巧红,便是其中的代表。

“新生儿监护病房是专门收治患病新生儿和早产儿的病房,因为这里的宝宝体质虚弱、容易感染,妈妈们不能进来陪护,因此护士就承担起‘临时妈妈’的角色。”该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生儿科的患儿要么是早产,要么是黄疸,要么是宫内窒息、新生儿肺炎等各种危重症和先天性缺陷,加上没有父母在身边陪护,对护士的素质要求极高。从巡视、记录病情、打针、喂药,到喂奶、拍背、翻身、换尿片、洗澡,再到静脉穿刺抽血、深静脉置管、动脉血压监测等,所有的照顾和护理,只能由护士完成。刘巧红就这样数十载如一日,用专业和爱心帮助宝宝们度过生命中的第一道关卡。

“孩子不会像成人一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在工作中倾注更多的耐心。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减慢,或者皮肤颜色、大便性状的改变,都可能是病情发生变化的表现,只有加倍仔细、认真才能发现宝宝细微的变化。”刘巧红告诉记。

从事新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17年来,刘巧红经历了无数次超低出生体重儿从危急状态到恢复健康的历程。“我接收过胎龄最小的患儿只有24周,体重只有450克。”那是2019年2月的一天,凌晨两三点,一阵急促的铃声突然响起,医院通知她赶紧为一位新生儿进行抢救。“我看到她时,宝宝的皮肤呈透明胶冻状,血管比针头还细,呼吸极度微弱,生命岌岌可危。”刘巧红告诉记者。经过综合评估,抢救小组决定由刘巧红对患儿实施脐静脉穿刺置管术,将导管经脐静脉插入下腔静脉,为营养液进入宝宝体内建立生命通道。十多天后,刘巧红又为其实施了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期间,宝宝还度过了体温管理、呼吸、循环、感染、营养、神经损伤等重重关卡,并经历了化脓性脑膜炎、肺动脉高压、肺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大大小小的并发症。经过市、区医院专家的指导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4个月后,宝宝体重长到了近6斤,最终顺利出院,这也刷新了深圳东部救治存活最小出生体重危重症早产儿的纪录。

龙岗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谢晓冰:

一线“哨兵”勇敢逆行 守护防疫关键“卡口”

龙岗融媒记者 刘芳菲 文/图

“晓冰,根据上级安排,我们医院将于近日开设隔离病房,负责收治龙岗辖区的境外来深和封控区的疑似阳性患者等病人,请做好开站准备。”今年1月的一天,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负责人谢晓冰接到这样一个任务。

没有丝毫犹豫,谢晓冰一口应承下来。从家中带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她即刻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硬件设施的完善,防护用品的领用、整理、摆放、消毒隔离,督导各区域人员的规范穿戴,到参与支援人员的培训,以及病人的收治等,她十多天吃住在医院,确保隔离病房的尽快开通和高效运营。

“在隔离病房一呆就是四五个小时,穿着防护服又闷又热,还不能摘口罩,常常出来时衣服都湿了。”谢晓冰说,由于家属不能进入隔离病房,患者的大小事情都要由护士们负责。“包括换床单被套、送饭打水、陪同上厕所、护理治疗等,事无巨细都需要我们处理跟进。”由于隔离的患者多为疑似阳性病人,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情难免焦虑不安。为了安抚大家的情绪,谢晓冰主动宣传防疫政策,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鼓励他们增强抗疫信心,最终顺利完成治疗任务。 帮助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陪同患有慢阻肺的老人上厕所,随着疫情的变化,病种的复杂程度也跟着不断上升。工作压力和强度可想而知。谢晓冰始终冲锋在前,守好安全“闸门”。有位次密接的产妇,因为丈夫不在身边,只能独自一人照看刚出生的宝宝,入住后情绪十分低落。“有时我们经过她身边,发现她眼眶泛红,有哭过的痕迹。”谢晓冰和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有空就积极向她传授育儿知识,指导她母乳喂养技巧,还帮助她换衣服、处理个人卫生。“谢谢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予以的照顾,你们以同理心对待患者,让我感受到了友爱和温暖。”出院后,这位妈妈发来了宝宝的照片,并附上了一段感谢的文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前,很多人对发热门诊没有什么印象。如今,发热门诊已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卡口”,成为医院抗击疫情的前线。为了做好发热门诊工作,谢晓冰不断学习新冠救治疫情防控新知识、新技能,在科内做好传帮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