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5来源:深圳侨报 2022年05月17日
工作中的李欣。
李欣的衣服被汗水浸湿。
龙岗融媒记者 刘芳菲 文/图
幼儿园里有男阿姨,医院里有男护士。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男护士开始进入医疗领域,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不同的护理岗位上发挥着作用。在急诊、重症、手术室……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搬几十公斤的手术器械、抬病人,主动承担体力活。日前,龙岗融媒记者走进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简称龙岗三院),带大家听听男护士的心声……
“阴差阳错”成了“歪打正着”
“出生在东北,读书在华北,工作在华南。”90后小伙李欣是龙岗三院重症监护科的一名护士,他笑称和这个职业“结缘”,纯属“阴差阳错”“歪打正着”。
“当年我高考报的是哈尔滨的一所本科院校,谁知填志愿的时候把学校代码弄错了,结果导致该校和同一档的其他学校都没被录取,滑档到了山东一家医学院。”由于属于调剂补录,他又错过了第一志愿口腔医学,被该校护理专业录取。
来学校报到后,李欣发现几十个人的班级里,男生只有两名。“一开始很不适应,家人也反对我去当护士,觉得都是女孩子干的活,别人会戴着有色眼镜看我。我也打算合适的时候换专业,后来发现护理专业学的东西还比较多,什么人体结构、生理卫生、药理之类的都会学,渐渐地有了兴趣,就没再想着转专业了。”抱着这样的想法,李欣开始认真学习各种护理知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夯实基础。从学校毕业后,一心想来南方发展的他顺利通过了龙岗三院的考核,正式成为医院的一名员工。
来医院6年,李欣就在重症监护科呆了5年。“刚到ICU的时候,感觉每天都像打仗一样。”重症监护科是一所医院的压舱石,也是“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由于科室的特殊性,这里常会收治重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医护人员时刻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随时做好准备,争分夺秒抢救病患。
病患只要进入了重症监护室,他们的吃喝拉撒睡就成了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擦脸、喂饭、全身清洁、处理大小便都需要护士动手。”李欣说,“由于病人整日躺在床上,我们还会针对个人情况,时不时进行一些简单的按摩,防止他们的生理机能衰退。遇上病人被病痛不停折腾或是喊叫的时候,也要及时进行安抚。”
以专业技能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有些人认为护理工作没啥技术含量,就是打打针、输输液,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里,随时可能会有突发情况,需要我们护士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迅速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李欣告诉记者。
今年3月,有名82岁的尿毒症患者在ICU进行血透时,血透机的屏幕突然黑屏,千钧一发之际,李欣和其他值班护士赶紧通过手动操作机器,确保过滤后的血液迅速回流。“这就需要我们对机器的结构和使用有清晰的了解。重症监护室有着各种复杂的仪器设施,有些设备的软硬件也在不断更新中,只有持续培训学习,才能保证工作中不出差错。”
还有一次,一名40多岁的病人因心源性休克从急诊转入ICU。送来的时候,病人已经进行过心肺复苏,但生命体征很不稳定。一开始,李欣通过药物治疗,将他的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下来。然而两个小时后,病人突发室颤,病情十分危急。“当时的情况下,室颤只要持续一分钟,就有可能要了他的性命。”一直盯着心率仪的李欣看到心率出现变化,赶紧拿起除颤仪,这才将病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做好交接班、测血糖血压、记录病情变化、查房、协助医生诊疗和抢救、协助病人检查、转床、接收病人以及遵医嘱注射、上药……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是琐碎的,也是极其细致的。“比如说查看病人有没有盖好被子、各种仪器是否正常运行、管路是否通畅等等。”李欣说,除了当好生活“保姆”,对于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来说,更重要的是以专业的知识技能保障病患的生命体征平稳。
作为医院里为数不多的男护士,李欣主动冲锋在前,在急难险重新任务中勇挑重担。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正值国际护士节,李欣在忙碌的采样工作中度过了充实的一天。“早上六点就起床了,次日凌晨一两点才到家。疫情发生两年多来,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参与支援核酸采样工作了。前段时间负责‘扫楼’时,遇上了30℃的高温,我们穿着防护服在七八层的楼里爬上爬下,那种酸爽的感觉还挺难忘的。”他笑着说,“这也是男护士的好处之一,在体力上更有优势。其实男护士也好,女护士也罢,我们都承担着白衣天使的职责,愿意竭尽所能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