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来源:深圳侨报 2022年08月01日
忙碌的赖林远。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摄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截屏。
赖林远的包子铺生意不错。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摄
扫码查看 更多内容
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7月28日上午9点,布吉西环路的早高峰还未完全退去,街上尽是行色匆匆的路人。火辣的太阳此时已高悬于天穹,透过茂密的行道树,在地上洒下一地碎金。赖林远的包子铺掩映在一棵大树后面,蒸笼打开,厚厚的雾气瞬间模糊了他的脸。
“来龙岗的这两个月,生意还不错,每天都很忙,也很充实。”28岁的赖林远一边与记者答着话,一边熟练地为客人挑拣包子。一旁,微信、支付宝到账的提示音不时响起,把这间其貌不扬的小店衬得愈显热闹。
包子铺登上《新闻联播》
深圳温度让他重拾信心
赖林远的包子铺是在今年5月2日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的。那晚,《新闻联播》播发报道《一线调研:同心协力 助小微服务业恢复发展》,这段时长3分半钟的报道以赖林远位于深圳南山区茶光村的包子铺开篇,聚焦深圳出台的系列纾困举措,多方合力助餐饮企业渡过难关。
在那之前的一个多月,赖林远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难捱的一段时光。“当时,因为深圳疫情反复,整个二三月份我的包子铺几乎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赖林远说,3月14日受疫情影响,深圳全城按下了“慢行键”,听到这一消息,在这座城市打拼了三年多的他终于绷不住了,沮丧的泪水顷刻间决堤,“看着家里人的照片,想到这些年的不容易,当时真是绝望到了顶点。”
无奈之下的他,3月15日凌晨在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上留言:“一个人一个店,我的早餐店自3月1日开始以来,真的没有赚到一分钱……”他不奢望能有人回复他,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那时的他,太需要一个出口了。
没想到,点点微光此后陆续照进了赖林远的生活,这些微光就像他的包子铺里每天凌晨三点亮起的灯火一样,微弱但却充满力量:留言后,深圳卫健委很快联系了他;随即,南山区曙光社区党委书记廖志康找上了门。廖志康说,“我们让早餐店只做外卖,不要堂食,来保障整个社会生活必需的供应。”这让赖林远多少看到了些许希望。之后,市、区两级政府更是出台多项举措,拿出真金白银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赖林远也在3月底收到了2500元补助。“提交材料的第二天,这笔钱就到账了。”彼时正愁没钱交房租的赖林远直呼这是“及时雨”,不仅帮他解了燃眉之急,更让他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热心网友当时也纷纷给我留言打气。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加油走,向前走,就有希望,每一个没有被疫情打倒的店铺,都是一个汉子。’”
搬到龙岗重新开始
全新气象让他愈发乐观
5月底,由于房租到期,再加上包子铺所在的楼栋需要改造,赖林远不得不为他的包子铺重新觅一个门面。幸运的是,一位老朋友恰巧给他打来电话,告诉他自己在龙岗区布吉西环路的一间包子铺准备转让,问他是否有兴趣接手。
赖林远对朋友的那间包子铺知根知底。他曾在那儿帮过忙,知道那里靠近地铁口,人流量大,而且除了房租外,每个月只需要给朋友一笔承包费,怎么看都是一笔不错的买卖。考虑一番后,他答应了。
6月1日,赖林远的包子铺在西环路重新开业了。他和合伙人——他的一位同乡发小——一起把店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让这间不大的铺子看上去焕然一新。不久后,他便尝到了甜头:包子铺每天的营业额能够达到3000元以上,高峰期甚至可以突破4000元,比在疫情之前还要高出不少。
他开始感到人手有些吃紧,于是又招了一个钟点工,是一位戴眼镜的小姑娘,手脚勤快,干活利落,能帮他不少忙;不久前,他的一位亲戚也跑来帮忙了,这让铺子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每天早上,他们4个一块在店里忙活着,等到闲下来时,就凑在一起聊聊天,时间的脚步走得轻快又利索。6月过完,他算了算账:刨去各种成本,他们一共能赚3万块钱——他很知足。
一切似乎都步入了正轨。不久前,赖林远又把远在梅州老家的儿子和母亲接到深圳来了。白天,他在店里忙活时,母亲就帮他带孩子;等到有空时,他就带儿子到附近的商场玩,带他打电动、吃大餐。除此之外,他还格外关注龙岗本地的资讯,“龙岗发布”公众号的文章他几乎每天都看,哪天又发布什么惠企政策了,哪里又发生什么有趣的新闻了,他比谁都清楚。他的发小打趣说:“林远现在每天红光满面,从头到脚满满的正能量。”他笑了笑,认真地说:“和3月份相比,我现在的心态确实越来越好了。”
“蒸气一冒,新的一天就是新的一个希望。”这是赖林远在《新闻联播》的那段报道中说的一句话,也是对他当下生活的生动写照。每天凌晨,沐浴着晨曦,他的包子铺里的蒸气定会准时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