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华侨中学:

诉说着大鹏侨胞爱国爱乡的佳话

版次:Q16来源:深圳侨报    2022年09月26日

大鹏华侨中学。

深圳侨报记者 伍思晗

通讯员 陈苑媚 文/图

大鹏华侨中学前身为王母小学,于1957年落成,是当时大鹏公社唯一设有高中的学校,也是宝安县第一所由华侨华人捐资兴办的中学,是深圳市唯一一所以“华侨”命名的公办中学。1953年下半年,因大鹏唯一设有初中的德光中学被取消,大鹏半岛学子只能远赴淡水、坪山、龙岗等地读中学,但大部分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交通所阻,小学毕业便辍学。1955年,王母小学设立初中部,校舍严重不足,当地父老乡亲便提议向大鹏侨胞募款。

在港忙于工商各业的乡亲念及大鹏莘莘学子负笈远地求学之艰辛和学子们无法升学之无奈,磋商创建中学,并成立“大鹏华侨中学筹建委员会”,由梁锦浩任主席,王少清、陈树容任名誉主席。王少清首解义囊,捐款15万港元作为建校和养校费用。筹建委员会梁锦浩、陈树容等人向海员、港胞及海外侨胞广泛发动捐款,470多名旅外大鹏乡亲捐款23万多港元。合流聚海,集腋成裘,1958年,大鹏华侨中学两期工程完工。

在470多名捐赠者里,绝大多数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经济能力并不好。旅荷华人詹伟光回忆道,当年他在香港餐厅工作,一个月工资仅有60元,当时碰到华侨中学筹建人员到香港募捐,因自己深受大鹏教育短缺的影响,深受感触的他一下子便捐了50元,以至于那段时间的生活非常拮据,吃饭都成问题,但詹伟光并不后悔,一直为此感到自豪。

上世纪80年代初,旅外大鹏乡亲与当地政府集资50多万元,在原校舍上加建一层,扩大办学规模,陈树容、陆章、陈伟强及香港大鹏同乡会等乡亲和侨团踊跃捐资捐建,添置教学设施、建造雕塑、设立永久性奖教奖学基金,并组建学校军乐队。

2021年5月31日,两所因王少清而结缘的学校——深圳市大鹏新区华侨中学与香港宝安商会王少清中学举行线上结对交流见面会,结为“姊妹学校”,达成师生互访、课程交流等合作。大鹏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等措施,大鹏新区与香港一衣带水,隔大鹏湾相望,且两所学校又因王少清有着奇妙的缘分,因此更希望两所学校能够结对共建。见面会上,大鹏新区华侨中学校长曾立文、宝安商会王少清中学校长钟佛成均表示,两所学校都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优质学校,有着相近的办学理念,希望两所学校能够加强交流、携手发展,推动深港基础教育领域合作,把“新挑战”变成“新机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