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需要“在场”

本土作家虞霄作品研讨会在龙岗举行

版次:A07来源:深圳侨报    2022年11月23日

本报讯 (龙岗融媒记者 何小娟) 初冬的深圳,诗意盎然,书香满城。11月18日,作为第九届深圳文学季系列活动之一,由深圳市文联主办、市作协承办的“心有明灯,星月漫天”虞霄作品研讨会在深圳龙岗举行。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近30名评论家、学者、作家就虞霄的作品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展开热烈探讨。

虞霄,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二级,广东省人社厅作家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作协理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特聘讲师,龙岗区作协主席,《龙岗文艺》执行主编。迄今为止公开发表近百万字,出版散文集《越人城记》《岭南岭北·清平记》《门前一棵月季》《浮萍上的蜻蜓》等5部。作为深圳龙岗本土作家,近年来虞霄的散文非虚构写作愈发受到关注和好评。

虞霄扎根深圳逾30年,长期在龙岗区横岗街道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先后任职港资企业文员,乡镇(街道)群文专干、宣传专干、综合写作、内刊编辑等职业。她的在场写作,与场景对话,城中村、老街、老巷、菜市场、小店、故乡和亲人……所有的生命细节,都生动地描述了她的散文、非虚构写作的独特风格。

“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要靠生命体验。”正是散文写作的这种“勇”,这种“在场”,让虞霄更加热爱散文和非虚构写作,而散文写作反过来也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虞霄看来,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长度,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写作可以把一片沙漠变成一片森林,把一块荒地变成一块花地。文学正是如此的天马行空,才如此妙不可言。写作如做人,她愿怀赤子之心,秉承工匠精神,做好文字的搬运工。

声音

虞霄在写人、抒情、状景方面可圈可点,很多东西能够深入人心,很有烟火气,特别是写深圳本地的这些作品,让我们在深圳的人感同身受,颇能引发我们的共情与共鸣。

——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 王国猛

虞霄既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非常好的文学组织工作者,平时我们在很多文学活动中也跟她打过交道,她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都很强,希望这个研讨会能够深入地总结虞霄多年来创作的特点、成就,对她未来的创作,以及其他文学同道有许多指导。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邱华栋

在我的阅读感受里,虞霄的文字是安静的,她娓娓道来,不急不徐,像对着老朋友,讲述着一些陈年旧事,我喜欢这样的叙事策略,有温度,有情感,有细节,有岁月印痕。虞霄不是那种一眼能让人惊艳的散文家,但只要你潜下心来进入她的散文世界,你会越读越感慨,越读越觉出她的价值。

——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杂志社总编辑 王十月

《岭南岭北·清平记》这部散文集既是虞霄生命与精神轨迹的记录,又是一个个虞霄身在其中的时代记忆,也可以说是作家记录的关于时代多个片段的笔记。文章中有一点特别突出,除了她本人个性原滋原味的呈现外,就是她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平民精神,她写出了传统生活和文化的魅力,写出了和自己根脉相通血肉相连的一方水土与人的真实故事。

——省作协创研部主任 西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