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熬夜都想读完的书

——读虞宵散文集《岭南岭北·清平记》

版次:A07来源:深圳侨报    2022年11月23日

◎陈建平

读书,就如交朋友,越多越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多读点书多长点见识。

但朋友多了,难免鱼龙混杂,三观不一,容易添堵;书读杂了,喜欢胡思乱想,影响心境,徒耗精力。人过中年,特别是半百以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交朋友开始做减法,读书只读愉悦身心、能让自己受益的书。能经常聚首、把酒慰风尘的人,一定是心心相印的朋友;能点灯熬油、一阅到天明的书,一定是作者撞开了读者内心的和弦。

虞宵的这本《岭南岭北·清平记》,恰好触动了20世纪70年代生人心底的弦。

我花了三个深夜,看完这本书。又花了两个午夜,细细琢磨这本书。书看完了,琢磨透了,便想开瓶酒,就着古琴声,微醺到天明。

作者简洁诙谐的语言风格,我是喜欢的。读书就如看到她本人,干净利落中挥洒人生百态,诙谐风趣时彰显侠女豪情,嬉笑怒骂中展露文人风骨。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语言,读起来轻松,轻松时才能让读者与其共鸣。

作者叙事时的留白风格,我是赞赏的。她想探究缝纫女工的喜怒哀乐,“我无从探究,我只是她的一个顾客”;她写工业区,说“没有了实体,也许这个城市离衰落也差不多了”……然后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语言留白,是一门艺术,是写作的一种境界。在什么地方留白,怎样留白,都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构思能力。说了,但不说透,任读者去遐想;想多了,想错了,不符合主流价值观,那是你的事,与作者无关。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文字工作者自我保护的一门手艺,非智慧老辣者难以为之。

人过中年,熬夜看书,是因为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能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读完《岭南岭北·清平记》,就如欣赏了一幅粤地民俗的风情画,身临其境体验了岭南岭北的烟火人间。读完书,就想到市井小巷找家酒馆,约几位好友喝点酒聊聊天;就想到粤北峰峦叠嶂的大山中,和作者一起探访民风民情,在旅游中完成一次课题研究;或者到作者家里蹭顿饭,看她系着围裙,做着家乡美食,一副活色生香的样子。

作为作者的家乡,连山是幸运的,因为有了虞宵这样的儿女。她热爱自己的家乡,寓居深圳三十余年仍时刻牢记家乡,在家乡的山水间有目的地行走,以文化工作者的视角观察家乡,抒写家乡,将连山的旅游资源不经意地输送给了读者,将连山的文化风情不经意地传递给了外界,让人心生向往。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非虚构作品,很多作者容易陷入“自嗨”的窘境。因为经历过,熟人熟事,写起来一发不可收拾。作者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读者却一头雾水,不能共鸣,只好束之高阁,甚至丢进了垃圾堆;即便作者是再好的朋友。虞宵的这本《岭南岭北·清平记》,写的虽是她的身边人身边事,但这些人、这些事,都有一个时代背景在支撑,都是一个时代下的一道道缩影。虽地域不同,命运各异,但时代的底色却是相同的。这样的写作格局,这样的叙事方式,很容易让天南地北的读者共鸣。

本书中,略显不足的是,关于龙岗河流、村庄、老街的书写,有些仓促,浮光掠影,没有深挖其文化资源、沧海变迁,不能为读者带来更多的史料参考,有点遗憾。

瑕不掩瑜。此书仍是一本好书,一册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风情读本,一部记录岭南岭北40余年变迁的民间史书,读之多有裨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