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之维——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在深开展
版次:Q16来源:深圳侨报 2023年01月09日
市民观展。
市民观展。
市民观展。
展览现场。
市民观展。
深圳侨报记者 伍思晗 文/图
近日,“感知之维——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正式启幕,邀请香港、澳门、内地30余名/组艺术家共同参与,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围绕“艺术与科技”主题构成平行的对话关系。
三地艺术家平行对话
共述前沿艺术表达
该双年展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与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主办的重要品牌交流活动之一。自2008年举办之初即成为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的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历届双年展主题从书法、绘画、摄影、平面设计到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反映着时代理念的更迭演进与创意的不断涌现,成为推进内地与港澳青年艺术家交流的重要平台。
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深圳站以“艺术与科技”为核心议题,邀请香港、澳门、内地30余名/组艺术家参与,对时代背景下的科技、艺术、个体经验、自然生态等进行表达与探讨。三地艺术家们的作品既独立又叠加,构成富有张力的对话关系,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策展视角,绘制出一幅多方位的大湾区艺术地图。
香港板块以“感知之维——万物与自我的多重探索”为题,展现从自然与人、人与人的互动,到内在自我观照间所带来的多维度人文思考;澳门板块以“数字文本——一种文化的新认知”为题,诠释数字时代对传统、自然、记忆的文本重塑;北京站内地板块从“自然·伦理”的角度,探讨科技视野下人类如何与万物共生;深圳站内地板块通过“感知之维——人本与造物的共生之域”,以艺术的方式回应如何在人本与造物之间构筑可持续的有机系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实现人机之间的和谐共生。
注入融合发展新动能 拓展文化交流维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双年展首次设立深圳站,在北京展出后,赴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上万家科技企业的丛林,是创意文化、艺术与设计的都会,举办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是其在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路径上迈出的崭新一步。深圳站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特别策划以广东地区艺术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地单元,以独立策展的形式,展现大湾区艺术家对“艺术与科技”领域的探索,为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提供全新的话语视角。
近年来,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到 “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出台为港澳长远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的作用和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日益凸显。
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向观众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新貌和艺术才俊的无限创意,更加呈现出一个有着无限生机和潜能的创新型、生长型地域艺术生态,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合作的优秀案例,是书写湾区故事、中国故事的新篇章。此次展览时间持续至2023年2月19日。
相关链接
港澳精彩参展内容
一起来“睇”
香港单元
6名香港艺术家陈家俊、张瀚谦、董永康、黄智铨及组合叶韦瀚和陶芷琛的作品,呈现出科技发展的不同进程——从机械、电子、数码化到人工智能,探讨如何透过艺术与科技的共融,揭示人类与自然及内在心灵的感应与沟通。
澳门单元
6名澳门艺术家横跨澳门艺术家创作群体里的中坚力量和青年新锐,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与中国的传统水墨和山水图像有着密切的视觉联系,这可以看成是澳门艺术家当下在“艺术与科技”领域创作的一种现象。
嘉宾声音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赋予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定位,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为落实这个目标,致力为文化艺术制订完善、长远的政策,积极推动创意经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把香港打造成文化之都,让艺术家讲好中国故事和香港故事,令观众更了解中华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同谱写新篇章。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 刘明光
澳门展览单元作为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届双年展中呈现出自身的城市文化特点,既有个体多元风格,又有一定创作上的整体性,尤其本届双年展参展作品通过科技去观照中国传统文化,既体现出近年来澳门与内地交流的不断深入,同时说明中国文化正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策展人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