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官高速:
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4年08月02日
今日水官高速。张臻斐 摄
水官高速初建。钟致棠摄
水官大运专用道。钟致棠摄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水官高速西起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水径社区,东至东莞市凤岗镇官井头村。项目于1995年3月28日正式动工,2001年底建成通车,为双向六车道;2009年3月,水官高速按“八车道+两侧贯通辅助车道”的方式改扩建,2011年7月建成通车。线路规划全长20.14公里,路宽50米,设计时速为80公里,是全国首条双向10车道高速公路。2013年6月,水官高速最高时速提至100公里。
龙岗融媒记者 张鹏 尹萌
“就像是长时间堵在胸口的一口闷气瞬间畅通,被交通牢牢限制的龙岗,打开了一番新天地!”至今,麦庆泉仍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试跑”水官的情景。
那是2001年12月的一天,时任龙岗区副区长的麦庆泉驾车驶上刚完工但未正式启用的水官高速:从龙岗到布吉,原本1个多小时的车程,只用了20分钟。
提起水官高速建成通车,许多“老龙岗”的感受与麦庆泉一样。这条路,是在龙岗亟需迈上发展大道时,打破交通桎梏的“关键”;是在“办大运”背景下,深圳“敢为人先”打造的“中国之最”;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龙岗连贯四方、融湾向海的“大动脉”。
建成通车的二十多年间,在这条大道上,龙岗一路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打通命脉
“偏远”,这是龙岗建区之初的“标签”:地理位置上偏居东部,交通资源严重不足,龙岗区政府所在地与原特区内的交通联系仅仅靠着一条两车道的深惠公路。
时任龙岗区建设局副局长的刘须恕回忆,当时他住在宝安区南头关附近,每天上班单程就需要近4小时。不堪忍受拥堵之苦。久而久之,在原特区内和龙岗间往返通勤的干部职工形成了“早上上班提早一小时出门,下班后再加班两小时”的习惯,只为尽量避开出行高峰。
干部职工尚可勉力克服交通之难,但许多投资者和企业家对此却望而止步,交通设施不足和道路通行不畅成为龙岗发展的“硬伤”。
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创业的港商李贤义回忆,90年代初,深惠路上车多,因桥梁载重有限、电线横穿,大型货柜车经过时,往往要多次装卸货物,减轻货车重量和高度才可顺利通行。因此,一辆满载的货柜车从横岗到深港边界的陆运口岸,起码要耗费一天的时间。
交通之畅对于刚建区的龙岗来说如同“命脉”,是当时龙岗发展必须要攻克的难题。建区之初,龙岗区委区政府开始谋划筹建“龙岗第二通道”,计划按市政道路实施,连接龙岗区政府和布吉关,全长15.2公里,双向六车道、全封闭,预计总投资7亿元。
1994年12月28日,“龙岗第二通道”建设项目签约,由龙岗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吉林省吉发农业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龙岗镇龙城房地产公司投资设立合营公司——深圳市龙城吉发投资有限公司承建该项目。1995年3月28日,项目破土动工。
建设期间,因为资金缺口等问题,项目几度停工,投资建设单位也一再变更,道路建设一度全线停摆。
正当龙岗一筹莫展之际,一位马来西亚籍投资者在龙岗考察项目时建议,可以运用当时在国际上已经颇为成熟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建设经营,期满后再回收项目。这一思路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龙岗交通建设的“智慧之门”。
龙岗区积极推动“龙岗第二通道”由市政道路转变为经营性质的“汽车专用公路”,并将计划上报至省、市有关部门审批。1996年12月19日,广东省计划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深圳市水径村至官井头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明确:同意新建深圳市水径村至官井头公路。该路起于布吉布龙路,经布吉、平湖、横岗,至龙岗区中心城北侧,全长约20.1公里,全线采用山岭重丘区一级汽车专用公路技术标准,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 总投资76355万元。
1998年,时任龙岗区副区长的欧官成代表区政府与华昱公司签订了修建水官高速的协议。在BOT模式下,水官高速的建设稳步推进。
2001年12月30日,水官高速建成通车。那一刻起,仿佛打通了深圳东部快速交通联系的“任督二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敢为人先
近年来,惠盐高速深圳段、沪武高速太常段等一批双向10车道以上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已成为常态。但对于2009年实施的水官高速改扩建工程而言,既无规范也没有先例,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之举。
2007年1月17日,深圳获得了2011年第二十六届大运会举办权,大运会“一场两馆”落户龙岗。作为与深圳市中心连接的主要干道,打造一条畅通、快捷、美观的水官高速成为了龙岗承办大运会的首要任务之一。
自2001年建成通车以来,双向6车道的水官高速公路交通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到2007年,日平均交通量已逾11万辆,饱和性拥堵趋于常态。
基于1998年按市政道路完成土地征转的有利条件以及每年交通量不断递增的实际,华昱公司创始人陈阳南建议将水官高速改扩建为一条双向10车道的高速公路,承诺由企业自行解决扩建资金。
面对改扩建没有技术规范和标准支撑的困局,深圳市、龙岗区有关部门大力支持“10车道”的改扩建思路,有关负责人带着方案,前往省交通厅和省发改委进行了多次沟通。
2009年,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深圳市水官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项目核准的批复》,同意对深圳水官高速公路进行扩建,项目全线采用“八车道+两侧贯通辅助车道”的方式实施,其中起点至横坪互通立交段 (长约11.76公里)需设置辅道。2009年3月,水官高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
与此同时,龙岗正全力以赴为大运盛会的举办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基础硬件提升工程。作为大运会的交通配套工程,深惠公路(现龙岗大道)和深圳地铁3号线也在同步扩建,龙岗面临巨大的交通压力。
为了让龙岗交通保持通畅,建设者们在保持原有双向6车道通行的基础上,采取不占道施工的方式推进。扩建项目在原高速两侧竖起了隔离板,隔离板内侧六车道畅行无阻,一片“岁月静好”;隔离板外侧施工队24小时“连轴转”,一片“热火朝天”。
2011年7月,扩建投资达12亿元、双向10车道、路宽50米的全新水官高速展现在世人面前,车道宽阔、路面平坦、设施完善,甚至可以停放直升机。
作为“中国最宽的高速公路”,它在路面划定了双黄线,让单向5车道以“3+2”的形式运作,规定大型货车及营运车辆靠右行驶,确保了道路交通安全。作为“精品高速”,水官高速打造了“星级标准”,每一个发卡窗口的“微笑服务”在业内有口皆碑,成为行业典范;高速沿线所有的边坡都进行了绿化美化,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生态路、景观路;新增的660盏自动感应高压钠灯让夜色中的水官高速成为一条“灯光长廊”,乘着夜色俯瞰龙岗,灯火通明的水官高速和路上飞驰的车流,宛如深圳经济飞速发展的一条“景观带”。
大运会期间,水官高速设置专用通道,让众多来深参赛的国外运动员和官员惊叹不已。2013喀山大运会组委会的执行理事会总干事弗拉基米尔·列昂诺夫曾表示,喀山大运会希望借鉴这一经验。
2011年10月底,交通部高速公路规范修编小组来到龙岗专程进行了调研,认为水官高速的扩建有借鉴意义。多年来,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交通建设有关部门、企业、专家前来取经,“八车道+两侧贯通辅助车道”模式成为了高速公路改扩建的经典案例。
产业走廊
广东有句老话“路通则财通”。交通环境的改变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不言自喻,水官高速的通车运营和改扩建,为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改扩建后的水官高速,设置了5个出入口。在深圳市、区产业外溢和“东进战略”深入实施的影响和推动下,出入口附近产业园区林立,而象征着高效、高载能的高速公路将一个个产业园区“串珠成链”,成为龙岗产业发展的黄金廊道。
从水官高速布澜路出口北行不远,几幢现代化的高楼便进入视线。其中,建于2001年的中海信科技园是国家首批认定的“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水官高速的建成通车,为企业落户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时至今日,这里已聚集互联网、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应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00余家企业。
占地30万平方米的深圳市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被形象地称为深港两地的“菜篮子”,2009年落户龙岗区平湖街道白坭坑片区,正是因为紧邻水官高速。如今,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整个经营规模占据了全国农产品交易量的10%,年交易量达到2400万吨,交易额达1400亿元人民币。
在水官高速横坪出口附近,当初的横岗228工业区已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一个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的大运AI小镇,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胜科纳米等科研平台与6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在这里“安家”落户。2022年,这里被纳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构成了大湾区东部科技创新策源地。
如同一条带动发展的“藤蔓”,水官高速旁一个个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由点及面,这条发展大道将全区的产业片区串联起来。
2021年初,龙岗区把握发展大势,提出“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如今的水官高速一端连着“湾东智芯”,另一端连着龙岗西核心(信息数字核),通过四通八达的高快速路网,将龙岗东核心(低碳智造核)与清林绿谷、阿波罗未来产业城、云创小镇、甘坑新镇等“多支点”相串联,成为一条横贯龙岗东西的产业廊道。
融湾入海
2011年7月12日,随着水荷立交建成通车,水官高速迎来了蝶变。这座互通式立交实现了机荷高速、龙翔大道、龙岗北通道(盐龙大道)的相连相通,也让水官高速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全国高速路网。
时至今日,往来龙岗的最佳选择之一依然是水官高速。行驶在水官高速上,水荷立交、横坪立交、水盐立交、丹坪立交、龙景立交等5座互通式立交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由东向西行驶,从龙岗中心城快速抵达前海中心的时间不过40分钟。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位于深圳东部的龙岗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十三五”时期,龙岗区路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外环高速龙岗段、南坪快速路三期、丹平快速一期北延段和坂银大道等干线道路项目建成通车,形成“四横六纵”的高快速路网。
龙岗区“十四五”规划提出,到二〇二五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打造深圳都市圈区域城市中心。为此,龙岗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速路网体系,建设完善与周边重点区域辐射联系通道,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中。
当前,龙岗区着力协调推进东部过境通道、丹平快速二期工程、盐龙大道南段、如意路南延通道等项目建设,争取全面形成盐龙大道(如意路南延通道)—东部过境通道、如意路—东深二通道—丹平快速、水官高速—清平高速(南坪快速)3条与市中心区、香港之间联系的快速通道;协调加快推进机荷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惠盐高速公路深圳段改扩建工程、沈海高速深汕西改扩建项目龙岗段等工程,强化与珠江西岸、莞、惠等区域联系,特别是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区域联系;同时,协调推动绿梓大道北段、盐龙大道北延接新龙大道等项目的实施进程,提升深圳东部交通路网密度,促进形成“四横八纵”的高快速路网体系。
举目大湾区,从修建一条水官高速到编织一张高快速路网,三十年间,龙岗交通沧桑巨变。到“十四五”末期,龙岗区将形成“四横八纵”的高快速路网体系,全面形成融湾入海之势。
一条路一座城
观察眼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周永明教授在《路学:道路、空间与文化》中写道:“道路一经形成,就成为人类生活景观的重要部分,对社会和生态形成多方面的影响。”
对龙岗而言,水官高速又何尝不是一条这样的道路。从一纸规划到建成通车再到改扩建为“中国之最”,在龙岗建区的三十年间,水官高速像一条纽带,在不断蝶变中连接起一座城区的时间与空间,链接着每一位龙岗奋斗者的热血与情感。
这是一条深圳东部一隅走上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路”。三十年前,龙岗初代建设者们怀揣着梦想与激情来到龙岗,面对单程4个小时的通勤路,那是一种对于打通交通命脉的“渴望”。于是,他们用“智慧之匙”破解了建设资金不足之难,从此打通了城区发展的“任督二脉”,走上了快速城市化进程。
2011年深圳大运会闪耀世界,在那场“不一样精彩”的盛会中,双向10车道的水官高速成为深圳城市建设的一张名片。在这背后,既是龙岗前瞻性思考问题的实践,也是突破了“标准”的“大胆尝试”,更是又一次“敢为人先”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条连接龙岗现在与未来的路,它贯通连接龙岗东西,在近三十年间里,伴随着龙岗的发展一同蝶变。它撑开了城市生长的骨架,蕴藏着深圳东部中心建设的恢弘蓝图:因为这条路,龙岗由东到西20分钟的车程“无问西东”;因为这条路,龙岗搭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如今,它成为龙岗融入大湾区、连接深圳都市圈、连通全国的高速路。
它还穿越时间与空间,链接起龙岗每一位奋斗者的情感。或许,那是一种长舒一口闷气的“畅快淋漓”,感叹着走在水官高速“就像打开了新世界”;或许,可能是对面前双向10车道的高速路充满了惊叹;或许,更多的只是带着满载“梦想”的行李,坐在一辆开往龙岗的大巴车上的年轻人,车窗外的郁郁葱葱和幢幢高楼一闪而过。然而在落脚后,不知听谁又讲起那段关于“水官高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