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油画村:

一支画笔绘就“中国油画第一村”

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4年09月06日

大芬油画村。冼余汉摄

2004年首届文博会大芬分会场,千人共画蒙娜丽莎。冼余汉摄

大芬美术馆。大芬油画村文化发展中心供图

大芬油画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大芬社区,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曾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深圳市“十大特色文化街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来到大芬,投入到油画产业之中。进入21世纪后,大芬画家与政府形成合力,谋求转型。2004年,大芬油画村成为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的唯一分会场,此后在历届文博会中从未缺席;2012年起,“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连续举办十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也于2018年落户大芬。目前,大芬油画村已聚集原创画家400余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全球油画领域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清晨的大芬油画村内,生机勃勃。村内巷道交错,画廊林立,空气中满溢翰墨清香。和煦阳光下,时而可见画师们在画板前凝神作画,或是主顾双方在订单达成后绽放笑容。一辆辆小型货车来回穿梭,将大芬的油画送往世界各地……

时间见证奋斗者永不停歇的脚步。从一个灰墙黑瓦的素色山村,到一张承载着龙岗五彩斑斓发展印记的“文化名片”,大芬始终走得勇敢而坚定,大芬人一直过得忙碌而充实。如今,站在龙岗三十而立再出发的历史节点,崭新的大芬正整装待发,朝着国际艺术街区的道路阔步前行。

启航:商品画带来发展机遇

对于很多油画从业者来说,知道大芬,是从知道黄江开始的,他是公认的“大芬油画村第一人”。

黄江祖籍广东四会,在广州长大,移居香港后开始接触美术。1975年,他在弥敦道上租房子开办画室,靠着接一些外销的绘画订单为生。1980年,他将自己的商品画生意迁往内地。1989年,黄江来到了布吉大芬,这里宁静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和相对低廉的租金让他最终决定留下来。

“初到大芬时,我组建起了一个20多人的油画工作室,画工不少是我过去的徒弟。”黄江回忆,彼时他从香港的贸易公司接油画订单、取样板,再将其拿到大芬给画工们画。那时候,商品画刚开始在内地兴起,订单增长异常迅猛。渐渐地,一种“流水线作业”的模式出现了:一幅油画,每名画工专门负责画一个部分,画完后就传给下一个画工,如此循环,效率极高。

黄江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大芬产生了向往。不少绘画爱好者和美术学院的毕业生陆续从全国各地赶到大芬,梦想成为这个“画家村”里“弄潮儿”中的一份子。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芬已聚集了500多名画工,画笔、画布、颜料等配套产业也陆续进村。

“大芬的商品画,不是假货,也不是赝品,而是文化产品的一种形态,满足了很多家庭和酒店的装饰需求。”黄江认为,大芬的商品画当时之所以能够迅速在欧美市场走俏,不但因为它价格低廉,更因为它质量过硬。“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市场上流行的商品画,大芬占了半壁江山。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也接近于此。”黄江说,那一时期的大芬,俨然成为世界油画加工与产销的集散地,成了油画领域里的“世界工厂”。

鹊起:成就油画世界的宠儿

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大芬就已占据了欧美商品画市场的半壁江山,但一直以来它都“养在深闺人未识”。对于公众甚至是当时的布吉镇政府来说,0.4平方公里的大芬仅仅是布吉镇38个自然村中的一个,与其他村别无二致。

直到1997年,发表在《羊城晚报》上的一篇名为《深圳有个画家村》的文章,才真正揭开了这个小村落的神秘面纱。据当时在布吉镇政府工作的任晓峰回忆,这篇报道让布吉的干部们大受鼓舞,颇有远见的他们看到了布吉新的经济增长点,看到了这个需要呵护的新生事物的无限潜力。

1998年起,龙岗区和布吉镇两级政府开始介入,对大芬油画村进行环境改造和产业引导。拆除雨棚、整顿村容、修整道路……经过一系列动作,大芬建成了艺术广场、艺术展厅、画廊等,铺设了彩色路面、美化了外墙立面,还增设了艺术路灯、达芬·奇雕像等,变成了龙岗的“欧洲油画小村”,大芬村的油画产业也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渐走上正轨,愈发茁壮成长。

“大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在这一链条内通过分工协作实现规模化生产。”黄江介绍,在油画生产上,大芬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大规模油画经营商将订单直接转包给小规模的油画经营商和油画生产作坊来完成;另一种则是中小规模的经营商在接到较大或超出自己经营范围的订单后,寻找其他同等规模的经营商来共同完成。这种规模化的生产模式,让以外销为主的大芬油画在国际市场上占尽了优势。

2004年,时任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带领一个调研小组来到了大芬。在这里,他看见了一个忙碌的、蓬勃的、新鲜的大芬。在那次调研后不久,大芬油画村被文化部授予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金字招牌。

同样是在2004年,大芬油画村成为了首届文博会的唯一分会场。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现名“大芬油画村文化发展中心”)也在当年成立,为大芬油画产业健康发展、丰富市民文化艺术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2004年11月18日,首届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开幕,1000名画工站在各自的画架前,演绎一场千人油画创作表演。大芬美术产业协会原会长周峰介绍,2003年大芬的油画销售额为8000万元,而在文博会举办后,大芬当年的销售额跃升到1.4亿元,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

另一方面,大芬的声名鹊起,也让越来越多的画工、画商络绎来到这里,渴望着在这片奇迹之地成长为一个又一个新的商业传奇。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方圆0.4平方公里的大芬聚集着243家画廊门店和近3000名画师。2005年,全世界70%的油画来自中国,中国油画的80%来自大芬。

转型:原创引领产业变革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大芬的油画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此时,就在大部分画家还在为好不容易卖出了一张廉价商品画而兴奋半天的时候,一件发生在大芬原创画家李印身上的、在当时的同行看来近乎离奇的事情,让迷茫中的大芬画家看到了出路:李印卖出的一幅原创油画售价高达6500元!瞠目结舌的画家们第一次意识到:原创画也是可以换来真金白银的。

李印的际遇让不少画工看到了原创画的生命力,同时也刺激着大芬油画村逐渐走上由商品画到原创画的转型之路。

原大芬管理办主任刘亚菁介绍,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大芬油画村拓展国内业务,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扶持原创画家发展,引进或组建龙头企业,一批以生产商品画见长的大芬画家走上了原创之路。

在扶持原创的基础上,大芬不断增强油画产业的源头创新能力,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成功打造了一条集绘画生产、服务、交易、培训、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与此同时,大芬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持续邀请国内外油画名家到龙岗采风写生,组织大芬原创画家赴世界各地开展艺术交流,并推出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中国写实油画邀请展、深圳优秀美术家推广工程系列作品展、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等高规格展览,为推介大芬原创作品、提升大芬油画村美誉度、扩大油画产业影响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芬油画村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杨艳玲介绍,目前大芬油画村已聚集原创画家400多人,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40人,省级美术家协会会员92人,在国内外重量级油画展览中,大芬身影出现得愈发频繁。同时,大芬油画村汇集了逾1800家画廊及相关产业门店,涉及油画、书法、陶艺、刺绣、雕刻等各类艺术产业相关门店,其艺术产业辐射到周边地区及产业的从业人员已超20000人,带动大芬形成了以艺术为主的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经济,2023年大芬油画村全年总产值超38亿元,市场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

焕新:阔步奔向国际艺术街区

德国柏林时间2018年7月12日,中国驻德国大使馆里,一场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化创新成果的艺术展会——“大芬油画村暨中国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推介会”拉开帷幕,推介会上展出的10幅大芬优秀艺术家的原创油画作品惊艳四座。

几个月后的2018年11月30日,首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在深圳·红立方盛大开幕。作为中国油画界国际交流生长出的新苗,刚一破土就展现出了“深圳速度”和“大芬模式”的双年展,让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陶勤眼前一亮:“大芬双年展举办第一届就能在艺术性和国际性上具备如此高的水准,在全球艺术家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这是非常难得的。”

这仅仅是自信大芬日益登上世界舞台的一个缩影。在古朴典雅的大芬祠堂对面,一个现代气息十足的建筑拔地而起,形成疏密有致、功能复合的城市艺术空间。这里,便是配套了公共艺术馆、青年艺术创作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等功能的大芬国际青年美术家部落。当下,正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青年艺术家争相入驻,让艺术生命力在大芬集中释放。

杨艳玲介绍,2021年,大芬油画村荣获首批“深圳市特色文化街区”称号;2022年5月,龙岗区又投入近两亿元开展大芬油画村综合整治、大芬美术馆改造等工程,同时引进华润作为总体运营服务商,统筹提升街区环境品质、文化商业业态、整体运营服务等各方面工作水平,全力将大芬打造成为以“都市度假微空间”和“油画艺术空间”为主要特色的国际艺术街区。

“一方面,我们将扶持大芬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村内资源向外流动,以商业平台焕活潮流文化产业;另一方面,我们将引入世界级文化艺术资源,推动在地艺术社群的形成,提升大芬油画村的品牌影响力。”杨艳玲说。

“2023年初,大芬美术馆完成了升级改造。未来,它将作为大芬整体文化产业升级的‘1’,以‘1’的整体开放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升级。同时,将以点状招商、片状激活的运营策略,完成大芬油画村整村激活与品质提升。”华润置地深圳大区总经理蒋慕川介绍,在不久的将来,大芬油画村将被打造成为集展览展示、特色文化、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国际艺术街区,远期将建设成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东部新引擎和珠三角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大芬油画” 一个熠熠生辉的文化样本

观察眼

历史的机缘,改变了大芬的命运。一支画笔,绘就了龙岗的文化底色。三十余载光阴,村庄、城市和人,都变了模样;不变的,是初心的无悔坚守和文化的生生不息。

大芬的嬗变,是时与势的交互之下的嬗变。1989年,大芬人穷则思变;此时,在深圳经济特区内从事商品画生意的香港画商黄江看着日益上涨的房租也在思变。几番考察,黄江选中了大芬村,这里交通便利、房租低廉、人工成本较低。一番协商,都在思变的双方一拍即合,黄江带着20多位画师从“关内”的黄贝岭移师“关外”的大芬村,租用民房继续做自己的生意。油画产业,自此进入大芬村。

大芬的嬗变,是从自发到自觉的嬗变。从1989年黄江到达大芬后的30多年里,历届龙岗区委区政府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投入巨资改造村内环境,加大力度建设基础设施,建造了大芬美术馆、画家公寓、黄江油画艺术广场等标志性建筑,让小村彻底改变容颜,让原住民提前过上小康生活,让上万名外来油画从业者在这片艺术热土上安居乐业。

大芬的嬗变,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嬗变。从大芬与油画结缘伊始,深圳各级政府就深刻地意识到油画对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意义,因而持续加大大芬油画村的环境改造力度,规范引导油画市场有序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龙岗区政府及时引导画商抱团取暖,加大力度转攻国内市场,鼓励画家走原创道路;待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龙岗区政府开始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作品,培育了“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等原创画展品牌。

“大芬油画”的价值,不仅仅是改变了一座村庄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它的艺术氛围和产业模式不断向三联、甘坑等周边村庄辐射,带动了这些村庄走上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进而撬动了整个龙岗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深圳的“文化强市”战略提供了新思路。大芬,亦成为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经典样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