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Q09来源:深圳侨报 2024年12月16日
圆桌对话。
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
活动现场。
深圳侨报记者 柯东波 通讯员 胡明月 文/图
“这种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丰富的信息,拓宽了视野和思路,更为推动区域文化交流、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和平台。”近日,“中国现当代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在深圳举行,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与现代化产业发展”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全程妙语连珠、金句频出,为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
专家学者齐聚 为推动文化“两创”献计支招
如何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助推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深港澳及长三角地区专家学者现场支招。
“统战文化深刻融合了‘和合文化’的和谐共生理念与‘大一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主任、教授刘晖,以《“第二个结合”视域中的统战文化及其实践创新》为题,提出要创新打造“提出地工程”、凝炼大团结精神、秉承接续多元历史文脉、系统构建统战文化品牌载体等举措,以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统战合力。
“沟通历史与当下,连接传统与现代,让长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一级调研员齐素林,从讲好生态文化、深挖工业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续写创新文化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南京打造长江文化市场的主要做法,提出要推进长江千年文脉和现代城市文明有机融合、传承发展,谱写当代华章。
“非遗保护不仅要看到‘文化积淀’,更要看到‘文化流动’。”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周建新认为,作为移民城市,“深圳非遗”不仅局限于深圳本地,还有大批外来非遗项目在深圳落地生根。他从“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生活化保护”“数字化保护”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非遗保护的主要模式,他提出非遗创新发展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不是原有,而是沿用”。
思想火花碰撞 共谋跨区域对话与合作新路径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圆桌对话上,深圳文化企业代表的案例分享让我们眼前一亮,深受启发。两地专家学者碰撞出的火花,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在开放性、国际化方面更突出,长三角在精致性、模式创新方面更有特色。”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胡秀丽分析了《黑神话:悟空》落地杭州的原因和爆火的原因。她认为,《黑神话:悟空》是高文化含量和高科技含量的结合,也是文化“两创”的典型案例,文化产业要注重在数字化、国际化、品牌化、特色化方面拓展领域,创造更多行业“神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深圳市第七届政协委员陈少波表示,深港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两地在非遗、流行文化、设计、表演艺术、文艺盛事等文创产业领域具有非常宽广的合作空间与机遇,亟待更为深入的交流。
“要以更大的共鸣度和感染力,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 澳门导报总经理、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李淑妍建议,建立湾区媒体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在媒体融合与创新研究、复合型媒体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助力构建国际一流湾区。
“此次研讨会正逢其时、恰逢其势。”中国新闻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安英昭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研讨。他介绍了中新社大型学理型融媒体特稿专栏“东西问”探索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实践与思考,认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必须胸怀文明交流互鉴的大格局,秉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大视野。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不仅在区域经济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展现出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和协调的步伐。”深圳社会主义学院负责人表示,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的跨区域对话与合作机制,在科研教学、产业合作、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探索“新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