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工作:

传承文化瑰宝 留住龙岗之根

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1月03日

坂田永胜堂麒麟队。受访者供图

甘坑古镇随处可见凉帽元素。吉华街道办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智慧与成就。龙岗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民俗活动、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已久,美名远扬。目前,龙岗区有57个项目列入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个。区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1人,其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人。近年来,龙岗区通过系统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绽放出新的光彩。

龙岗融媒记者 尹萌

麒麟一跃福满堂,皆歌一唱闹洋洋,凉帽山下编织忙,客家茶果常飘香……在龙岗这片有着厚重历史和绚丽文化的土地上,自古就有闻名遐迩的民俗盛会、世代相传的“绝技”“秘方”、传统表演艺术“明星”和驰名海外的传统手工艺品牌。其中,有的盛极一时,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有的形成产业,用时光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为新兴产业赋予价值;也有的因为传承中断,淹没在岁月长河中,成为人们美好而遗憾的记忆。

自2005年龙岗区正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越来越多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重回大众视野,先后有57个项目列入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通过系统性的保护、宣传、传承、开发,让非遗保护传承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种文化交织荟萃 呈现龙岗独特风情

龙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等在这片土地上融合汇聚、世代相传,不断地再创造,催生出独具一格的龙岗文化,成为龙岗人共同的记忆符号和文化认同。

龙岗以龙为名,龙岗舞龙有着约200年的历史,享誉海内外。多年来,在世界级赛事和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无数,是兼具表演性、竞技性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此外,龙岗还有甘坑客家凉帽、纸龙舞、客家茶果等传承逾百年的特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族群身份的独特标识,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到龙岗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文化脉络和独特的创造力。

龙岗皆歌曾是龙岗以及周边客家人“圈内”最流行的歌谣形式之一,始兴于清末民初,或因人皆可歌而得名。龙岗皆歌以当地客家方言演唱,既可独唱、对唱,也可齐唱、伴唱,曲调简朴、易学易懂。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创作形式,让龙岗皆歌无意间成为保存当年龙岗人生活图景的良好载体。

随着人口流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龙岗日益凸显的人才集聚效应,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项目传人、手工艺匠人从外地迁入龙岗,龙岗又成为灯彩、剪纸、旗袍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重焕生机的福地。

潮彩第三代传承人詹培明自幼跟随父亲及“老艺人”学习潮彩技术,并于1979年前往香港学习陶瓷技艺。1989年,詹培明将潮彩引入龙岗,成立斯达高瓷艺公司,一度名声大振。

2005年来深定居的王和平将手指书画这门有着超过1200年历史的艺术带到龙岗,并于2013年成立深圳市中龢手指书画研究院,致力于手指书画的研究和传承。

2019年,深圳百师园文化产业园正式落成,坚持挖掘并协助木雕金漆工艺、剪纸、珠绣、快板书等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仅搭建了展示传统技艺的平台,也成为培养传承人的摇篮。

“非本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又称为‘非地非遗’。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非地非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不断汲取新的养分。”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继本表示。

挖掘民间文化瑰宝

濒危项目“枯木逢春”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至今,离不开长期以来的保护传承。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省市相继出台有关文件,龙岗区的非遗保护工作也正式启动。

2005年12月,龙岗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龙岗区文化馆研究馆员、原副馆长周刚回忆,在普查工作开始的第一阶段,龙岗区组织了大量的学习活动,并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还特别聘请了两位热心文化事业的“老龙岗”——萧玉崇、陈照兴;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各街道、各社区和居民的大力支持。

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发掘认定不能仅凭记忆和直觉,要寻根溯源、去伪存真,对于许多基层文化工作者来说颇有挑战性。此外,当时龙岗各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几乎仅靠民间爱好者口口相传,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传承措施,许多传统文化和技艺日益边缘化,始终置身于濒危境地。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是一项强有力的保护措施。2007年1月,深圳市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岗区报送的龙岗皆歌、龙岗舞龙、龙城舞麒麟、大鹏山歌、舞草龙、南澳渔民娶亲礼俗、大鹏清醮等7个项目被收录其中。同年7月,龙岗舞龙等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龙岗区公布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14个项目。随后,龙岗区持续发掘和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共有57个项目列入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个;先后认定和培养区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1人,其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人,部分项目已形成传承人梯队。

2020年,龙岗区正式出台《深圳市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补助与传承活动扶持经费管理办法》,对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系统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对非遗传承、培训、宣传与推广活动予以经费支持,从而提升龙岗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至此,龙岗区非遗保护工作完成了从无到有、从自然传承到有序发展的蜕变。

在空间保障方面,龙岗区在区文化馆二楼建设区级非遗展厅外,同时在陶瓷新粉彩花鸟技艺项目传承地——御窑社会分馆、皮雕技艺(深圳)项目传承地——平湖文体中心设立“非遗在社区”示范点,通过图片、实物展示、讲解宣传等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为助力非遗广泛传播,龙岗区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截至目前,已完成1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宣传短片的拍摄工作。为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创作歌曲《一顶凉帽》,协助拍摄以龙岗舞龙项目为素材的电影《同学阿峰》于2023年5月20日在全国上映。这些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不仅让非遗得以更加便捷地传播和分享,还为非遗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民俗技艺传承不断

连接历史影响当下

麒麟是客家人的文化图腾,舞麒麟是一种兼具功能性和观赏性的活动。如今,龙岗仍常年活跃着30多支麒麟队,坂田永胜堂、龙城、安良等9个舞麒麟项目先后列入国家、省、市、区级非遗名录。其中,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第十一代传承人张志明常年致力于“非遗进校园”。早在2012年,张志明便带领永胜堂进入坂田小学,让孩子们了解舞麒麟,让有兴趣的娃娃加入到队伍中来。随后数年,张志明先后走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雪象小学等校园授课,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项目进校园传承获评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记忆与情感的生动载体,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近年来,龙岗区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978场,让非遗融入当代城市生活,让青少年近距离体验非遗。

丁全是丁氏家族古建筑木工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深圳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航人。其木雕作品荣获省(部)市级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项;发表的1项发明专利《一种木构件古建筑的原位防腐方法》应用在祠堂、庙宇的修复中。

为了探索古建筑木艺在新时代的活化“生机”,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古建筑中蕴含的神奇魅力,丁全一直在探索创新传承之道。一方面,将传统的古建筑技艺融入智力玩具中,做出适合中国少年的“乐高”,并将其带入中小学生的课堂。另一方面,他致力构建一校一社区“鲁班工坊”,通过在职业院校、大中小学、企业园区以及社区内开设鲁班工坊非遗课程,加大劳动教育与非遗活化传承力度。

龙岗非遗创新发展

打造IP赋能产业

产业化发展是助推非遗代表性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近年来,龙岗涌现出甘坑客家凉帽等一批依托非遗打造的“龙岗IP”。

甘坑客家凉帽自嘉庆年间至今已传承200余年。2013年,甘坑客家凉帽被列入广东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此同时,甘坑携手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挖掘客家凉帽的文化内涵,开发出本土原创“小凉帽”文化IP,通过举办小凉帽国际绘本大赛,依托客家小镇打造小凉帽农场、小凉帽酒店及小凉帽绘本等文创产品,制作“小凉帽”主题动画,让“小凉帽”成为“龙岗明星”,向中外游客和观众展示客家文化魅力。

“小凉帽”这一“IP”的成功塑造,让甘坑客家凉帽这一老物件就地转变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凉帽村的凉帽制作工艺也在与时俱进,开发出既具有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产品。定期举办凉帽文化节,让更多人了解凉帽的历史和文化,也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的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简称中丝园)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该园以传承和弘扬丝绸文化为宗旨,集创意设计、展示交易、旅游休闲、青少年素质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引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苏绣、粤绣,汇集了百余家国内顶级丝绸知名品牌。开园以来,“中丝园”模式吸引中外游客和专业人士前来参观“取经”,相关经验在四川成都、海南海口等多地得到推广。中丝园连续多年作为深圳文博会分会场,举办汉服文化节、青少年蚕桑丝绸文化科普行等传统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并举办中国丝绸理事大会、丝绸与人类文明高峰论坛等一系列行业高端论坛活动。

让许多文化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感到欣喜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市场的审美偏好对非遗越来越“友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拥抱非遗,为非遗赋予了可喜的生命力。非遗正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当代人的生活,也不断汲取文化自信的能量,融合碰撞、传承创新、再创造出新的魅力,为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龙岗元素。

销声匿迹四十载 纸龙舞再现江湖

非遗故事

2008年,龙岗区首次公布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各级文化工作者和民间文化爱好者注入了发掘振兴本土文化的新动力。平湖纸龙舞的抢救性保护正始于这一时期。

“儿时过年最热闹的就是看舞纸龙了。农历大年初一早上锣鼓一响,孩子们一边向大人们道着‘恭喜发财’讨着利是,一边跟着舞龙队蹦蹦跳跳来到晒谷场。在爆竹声、锣鼓声中,大人小孩围成一圈,全神贯注看着那上下舞动翻飞的金龙。”在龙岗区平湖街道平湖社区退休干部刘旦华的记忆里,自己从小就被父亲拉着小手看纸龙舞,而父亲小时候也被祖父拉着手追着纸龙奔跑。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在1966年—2008年间,平湖纸龙舞停演42年。到了2008年,刘旦华试图让老祖宗留下的纸龙舞再度上演时,发现已经无人熟知纸龙的制作技艺和表演技法,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多也只记得一些片段。

“纸龙舞消失了40多年,有人开始打退堂鼓。”刘旦华说,“我认为,停舞时间越长,纸龙舞就越濒临消亡,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在和当年舞龙的老人们座谈上百次后,刘旦华负责的“刘氏平湖纸龙抢救申遗领导小组”终于找到了唯一一名懂得织制纸龙的老艺人——人称“发叔”的刘寿发,“寻访过程中,有人说发叔从香港回来了,他就是当年的织龙人之一。话音刚落,我们立刻到发叔家登门拜访,生怕落空。”

在刘寿发的指导下,刘旦华等人历时8个月,终于用纸和竹篾织制出栩栩如生的纸龙。为了让纸龙舞起来,刘旦华探访了50岁以上的族人上千人次,从那些琐碎的记忆中提取出一个个关于舞蹈、音乐的“关键词”,又请来省内外的音乐、舞蹈行家,将舞龙的动作姿势、乐谱补充完整并提升,组织起逾300人的老、中、青、少舞龙表演队伍。

终于,在2009年春节,阔别近半个世纪的纸龙舞再度舞动平湖。2014年、2016年,平湖纸龙舞先后申报成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