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华街道落实龙岗区委“四有一无”部署,以党建为引领打造6大主题研学路线
版次:A07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1月10日
二十四史书院已成吉华文旅新名片。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吉华街道科创新城。
吉华18.9平方公里的土地究竟能绽放出什么样的惊喜?吉华又是如何将党建工作做得更有特色、更接地气?过去一年,吉华人用实干给出了答案。
2024年,吉华街道积极融入深圳都市核心区建设,依托“吉华大学堂”研学品牌,精心勾勒出“善治领航、红色印记、绿野仙踪、非遗传承、古镇墨韵、科创星辉”6条主题研学路线,将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工作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认真落实好区委“四有一无”工作部署,全面擦亮“党建、文化、科创”三张名片,展现出新风采、彰显出新成绩,为龙岗建设高水平深圳东部中心作出吉华新贡献。
善治领航 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在吉华,每个社区都“藏”着不少基层治理的“宝藏”,顺着“善治领航”的路线,我们不难发现7个社区都有令人赞叹的治理秘诀。
三联社区的“三联于民”名书记工作室是吉华街道“善治”的缩影。在这里,常常能碰上举办问需议事会,那场面就像一场热闹非凡的“头脑风暴集市”。社区里的大爷大妈、年轻人,各行各业居民都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智慧的火花“噼里啪啦”四处飞溅。
此前,70岁居民曾叔把一封手写信交到三联社区党委书记徐敏金手上,反映其所住小区因受道路建设影响,原出入的便道被中断,居民外出买菜、接送孩子上下学很不方便,迫切想新修一条路,可这路咋修,大家意见不一。这时候,“智囊团”发挥大作用,他们把大伙的想法收集起来,经过集思广益和协调商议,一点点拼凑出最佳方案。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一条30米的通行便道顺利地修建起来,有效解决该片区3000多居民的出行难题。这就是聆听群众声音并转变为治理动力的鲜活例子。
除了将目光聚焦在社区层面,吉华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形势和新问题,清晰认识到青年人才是破解社会治理困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于是,打造“校街党建融合”新模式成为吉华破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通过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引入专业性强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基层治理工作,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用更科学、更现实的方式答出提质增效的最优解。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就在去年底,吉华街道在“党建+数字化+基层治理”工作中又有新突破,不断探索的“甘坑数字化调解平台”正式上线。依托“甘坑数字化调解平台”等载体,链接线上资源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以“全域党建”引领“全域治理”,以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身边小事为导向,集约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全面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效能。
党建赋能 绘就文旅融合发展新画卷
“白墙黛瓦青石阶,水绿山翠相依偎。”沿着主题研学路线,市民朋友感受到地处深圳中部、龙岗西部的吉华街道人文鼎盛、底蕴深厚的客家故地魅力。街道重点建设的甘坑古镇、吉华二十四史书院等文旅街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新名片,推动“党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让吉华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甘坑古镇不用过多赘述,近年来,古镇以“文化+旅游+城镇化”理念布局,在保留传统客家文化、建筑韵味的基础上,结合VR、AI等高新科技元素,打造集文化旅游、田园休闲、生态度假、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型旅游目的地,让海内外同胞游览时感受客家文化脉搏的跳动,唤醒共同的文化记忆,留住乡愁。
吉华二十四史书院围绕“二十四史”国家级IP,以东方园林建筑美学为空间营造手法,复刻再现传统书院文化,创新“文化+旅游+教育+科普”主题书院模式,打造二十四史文献系列展览、东坡书屋等特色书店群、小凉帽亲子绘本屋、花兮茶会雅集和记忆民谣音乐晚会五大文艺内容。
此外,在古树里文创街区也处处可以感受到对阅读和品位的坚守。读者可以参与丰富的研学项目,还可参加古籍展览、文学沙龙、艺术分享、朗读大赛等活动。“很多人慕名而来。在人潮如织的甘坑古镇旁边,你很难想象,居然有这么一个清静、悦己、滋养身心的空间。”古树里主理人周卓介绍。
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吉华街道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一系列红色文化品牌活动,例如将甘坑炮楼打造成为一处集党性教育、爱国教育、客家文化展示“三位一体”的教育基地,让市民真实地感受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漫步“红色印记”,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感悟那份跨越时空的忠诚与信仰,共同传承红色基因。
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吉华街道坚持在“党建引领+文旅融合”创新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通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凝聚力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文化事业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文旅品牌宣传、文化非遗传承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党建为抓手不断激发辖区文化旅游活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科创吉华 “红色力量”引领高质量发展
吉华成立于2016年,年仅8岁的少年吉华知名度较低、讨论热度不高,那么,年轻的吉华这些年是靠什么“出圈”提升知名度,增强对外界的吸引力,为街道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软实力支撑呢?在“科创新辉”这条研学线路上,或许能找到答案。
不久前,在甘坑古镇的上空,一场速度与激情的空中竞技上演。在“空中F1”无人机超级联赛(龙岗)的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名无人机精英飞手集结,他们现场操控着高速飞行的无人机,以第一人称视角在赛道上疾驰。古朴的客家古镇遇上风驰电掣的FPV无人机,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碰撞出的火花让少年吉华绽放出不一样的华彩。
无人机赛事的落地、首个FPV无人机科创产业园挂牌成立,是近年吉华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吉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都与街道以党建为引领,认真做好企业“服务员”有关。过去一年,吉华街道既是企业的“服务员”,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做到“秒接”“秒应”,第一时间解决企业诉求;同时也是政策的“讲解员”,按行业逐一梳理各级政策精准推送给相关企业,帮助辖区企业申请各类惠企政策。
2024年,吉华街道成功引进金龙羽集团半固态电池创新研发项目、喜来滋酒店等5个重点项目,涉及投资总金额约9.8亿元;2024年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总量已达7家,50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大受欢迎的电影《流浪地球2》中,带有机械臂的巡检机器人行走于电影里的多个场景,这些移动机器人就是由吉华企业——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其他诸如红门、明日实业、逗点生物等企业也不遑多让,均已通过“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质认定,科创动能的引擎轰鸣声越来越强劲。
2025年悄然而至,新的一年,吉华街道将乘《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都市核心区建设的东风,积极主动融入深圳都市核心区建设,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与街道各项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继续深入落实好区委“四有一无”工作部署,加快建设“党建吉华、文化吉华、科创吉华”,加速推动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策划/统筹:林华兴 刘学维
文/图:杨剑锋 黄展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