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湖新居:
版次:A08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1月10日
鹤湖新居。张臻斐摄
聚族于斯牌坊前的客家少女。陈武远摄
2024年10月30日,岭南书院·深圳鹤湖书院启用开放日暨第二十五届深圳读书月龙岗区分会场启动仪式在鹤湖新居举行。龙岗融媒资料图
被誉为“客家第一围”的鹤湖新居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罗瑞合居民小组,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主体建成于1817年,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鹤湖新居由围屋、禾坪、月池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于1996年被辟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2002年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24年10月30日,鹤湖书院启用开放。如今,龙岗区以“鹤湖”这个充满诗意浪漫与历史气息的名字塑造“鹤湖”文化IP,打造了鹤湖智库、鹤湖书院、鹤湖讲坛三位一体的“鹤湖”系列文化品牌。
龙岗融媒记者 欧阳玉美
闲暇午后,上一刻的视线还定格在深圳博物馆内陈列的鹤湖新居模型上,下一刻便可驱车前去现场欣赏。当汽车驶出水官高速、进入龙翔大道时,抬眼便看到绚丽如粉色云霞的美丽异木棉,以及指向鹤湖新居的醒目指示牌。
人们见多了陈列各类展品的博物馆,亦见多了或方或圆的客家围屋,鹤湖新居却是集客家围屋、博物馆、书院等于一体的特别存在。“龙岗区现有199处不可移动文物、各类博物馆11家,在这210处文博单位中,鹤湖新居拥有无可比拟的‘主角光环’。”龙岗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促进中心文博展览部负责人祝笋说,鹤湖新居被誉为“记载深圳滨海客家人发展史的活化石”和“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是深圳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
“客家新贵”建豪宅 龙岗崛起“罗瑞合”
鹤湖新居位于龙岗街道罗瑞合居民小组,而“罗瑞合”之名则源自于鹤湖新居。
200多年前,罗瑞凤从梅州兴宁来到龙岗。这位白手起家的中年货郎,一步步开起了糖厂、酒坊、榨油坊,有了自己的商号“瑞合”。为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家族需求,罗瑞凤的妻子张氏相中了一块有鹤有湖的风水宝地建设鹤湖新居,当地便有了“罗瑞合”之名。
自清代乾隆年间起,鹤湖罗氏三代接续努力,建成了集闽粤赣客家围屋精华于一身的鹤湖新居。围屋正门楼内有仿牌坊式建筑,正面书“亲仁犹在”四字,背面书“聚族于斯”四字。整座建筑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内围平面呈回字形,为三堂两横形制;外围平面呈梯形。该围屋以宗祠为中心,角楼、望楼、天街、天井等建筑互相关联,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围前还有禾坪、月池、旗杆石、古榕等。
该围屋宗祠外围大门上悬着一块醒目的牌匾,为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罗兆熊获御赐“大夫第”匾。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苏勇介绍,该匾额为仿制,正品置于祠堂内珍藏,系国家二级文物。“瑞凤公有三房后人。客家人所谓的‘大房、二房、满房’指的不是三房妻妾,而是指长子、次子、最小的儿子。”苏勇说,二房罗廷贵十分勤俭节约。但是,他那官至广州府儒学正堂、主管全省教育和考试的儿子罗兆熊却拿着俸禄助人为乐,以至于时常入不敷出,不得不找父亲接济。罗兆熊为官勤勉清廉,还倾尽俸禄赈济灾民,这便是获御赐“大夫第”匾的原因。
从勤俭兴家的生意人罗瑞凤,到清白存心的官员罗兆熊,“龙岗罗”的家规家训核心就此形成。此后岁月漫长,龙岗罗的故事始终与龙岗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
荒芜老宅换新颜
变身民俗博物馆
龙岗区成立之际,鹤湖新居已老去。罗氏族人相继搬出祖宅,过上了现代生活,而不少来深建设者则住进了鹤湖新居,在古老的房屋内编织着崭新的深圳梦。
1996年,龙岗区、镇全力打造“龙文化、客家文化、广场文化”。经过广泛调查,龙岗镇(现已拆分为龙岗、龙城、宝龙街道)决心将客家文化的代表——鹤湖新居辟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此举不仅改变了鹤湖新居被规划拆除的命运,还诞生了深圳首家民俗类专题博物馆。
1996年12月,当时龙岗区文物部门还未成立,由区委编办批准设立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1997年建成开馆。在时任龙岗区副区长、分管文化工作的麦庆泉的深刻记忆中,鹤湖新居举办的第一场重大活动是承接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摄影联合大会前来采风。那是属于百年老宅久违的传统与热闹,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婚嫁习俗展示,亦有麒麟舞,还有各色客家米粄和醇浓的娘酒。外国摄影师的镜头定格了这座百年古宅与客家男女老少的客韵风情,也让这座“养在深闺”的围屋被更多人所知。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和省市领导曾多次到鹤湖新居实地察看。”麦庆泉说,各级领导对这座客家古民居的保护现状和历史文化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指示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保护及开发利用。
专业内涵更深刻
蜕变成为“国字号”
由于百年风雨侵蚀,鹤湖新居最初仅有祠堂和几座相对完好的房屋可供参观,断墙残瓦随处可见,不少地方拉起了警戒线,禁止游客进入。因其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艺术价值,符合文化强区战略,龙岗区委区政府决定对鹤湖新居进行全面修缮。2010年,鹤湖新居保护与修缮方案获批,所需资金纳入区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自此,鹤湖新居建成后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拉开了序幕。
那是一段热火朝天的岁月,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原馆长曹裕明与同事们在当地开展田野调查、抢救历史记忆,还和专家们到江西、梅州、河源、东莞、潮州、中山等省内外地区征集客家文物。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参与了两次惊心动魄的本土文物抢救工作,其中一次是在暴雨期间,因龙岗长途汽车客运站附近的龙和世居即将拆迁,曹裕明紧急上报龙岗街道要求抢救文物。“街道多个单位通力合作,我和同事们24小时轮班值守,奋战三天两夜,最终抢救出几十吨文物。”
龙和世居的文物非常丰富,主要被安放在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围屋木构、围屋石构展厅中。“龙和世居与鹤湖新居渊源颇深,其主人为鹤湖罗氏后人、品封国学生和武生的罗慕僖。”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原高级工程师孙骞感慨道,建龙和世居时,恰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为帮助家乡灾民,罗慕僖将建房银两用于开设免费粥棚。因此,龙和世居后院的房子再没有建成。虽然最后龙和世居被拆除,却又以独特的方式“回”到了鹤湖新居。
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召开前,鹤湖新居重新布展开放。在这次大规模修缮中,破损构件得以恢复,坍塌的房屋亦重修成原样,气质内涵变得更为充实、丰富。盛会期间,鹤湖新居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后来还成为文博会龙园分会场重要的活动点之一。
多年来,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一步步升级焕新,现有展厅近4000平方米,陈列展品逾千件。该馆有龙岗客家文化陈列展览,主要包含鹤湖罗氏家族、秋航故居、儿孙祝寿、客家婚俗、以农为本、手工作坊、龙岗墟市、龙岗味道、蠡壳窗屏、漫话龙舟、龙岗非遗等固定展厅。每个展厅均设置在一个或几个单元房内,综合反映了龙岗客家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突出了深圳客家独特的滨海文化特色。同时,在馆内的龙天顶与四横街还开辟了临时展厅。
2020年12月,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该馆功能区块布局越发合理、藏品管理越发科学,还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生活,在展示、教育、传播、公众服务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
架起一座连心桥
留住永恒的乡愁
2024年七夕之夜,“七夕千灯会·鹤湖风物集”在鹤湖新居举办,古老的客家围屋熠熠生辉,数万名市民游客只为奔赴浪漫而来。
老去的围屋实现华丽变身,不仅吸引着游客走进历史、文化、乡愁交织的围屋,亦有散落世界各地、肤色各异的罗氏子孙重聚于此。
在鹤湖新居横屋一天街,有一面深圳地区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蠡壳窗屏。“我的高祖父裕钦在福建为官期间,找专人定制了这面蠡壳屏风,后辞官返乡,他便将其带回了鹤湖新居。再后来,祖父将这屏制成了窗户。这不仅是围屋内最浪漫的房屋,也是我出生的地方。”祖宅变成博物馆后,龙岗区鹤湖公益促进中心主任罗国栋时常回来,2017年,为了举办鹤湖新居落成200周年庆典,他更是频繁回到祖宅。当时鹤湖新居罗氏宗亲会(龙岗区鹤湖公益促进中心前身)刚成立,不仅要筹备庆典,还要联系海内外族人,可谓任务艰巨。到鹤湖新居参加庆典的除了国内宗亲,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乡亲,共3000余人。
当通用公司原副总裁、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原高级副总裁罗笑娜走进鹤湖新居时,她终于圆了亡母与自己的寻根梦。其外祖父,正是清末从鹤湖新居到牙买加创业的罗定朝。此后,她十余次踏上这片祖先所在之地。同时,她还从牙买加收集影印外祖父的船票、重建商铺的资料等,甚至寄来外祖父的老物件——那是罗定朝在牙买加的床、店铺的两扇大门,被放置在鹤湖罗氏相关展厅内。
苏勇说,鹤湖新居已成为人们思乡的物质阵地和载体,即便到此参观的客家人、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不是罗氏后人,也能在这里找到家族的记忆。
2017年,市级廉政教育基地在此揭牌,鹤湖新居成为深圳市首家以家风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基地。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馆长邱惠文介绍道:“鹤湖罗氏本身就有着勤俭廉洁的优秀家风文化,我们特地开辟了家风展示区,还展示了平湖刘氏、荷坳陈氏、回龙埔余氏等其他多个当地‘名门望族’的优秀家风家训,在输出廉洁文化的同时,也让人们对本地客家名人、家族文化有进一步了解。”
不少龙岗孩子也与鹤湖新居结下了不解之缘。2018年,因老师在课堂上提起了鹤湖新居的建筑艺术之美,龙岗区外国语学校的初中女孩余斯博和同学们随即来了这座围屋。惊鸿一瞥,鹤湖新居在她懵懂的心里扎了根。此后,她考上深圳中学高中部、浙江大学,终于可以尝试去读懂鹤湖新居。2023年初,完成社会调研后,她写下了《客家建筑文化在当代深圳经济特区生存和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何曾想过,最初的一眼,竟成了她心中永恒的客家文化印记。
近年来,鹤湖新居已成为深圳市中小学思想教育基地,与平冈中学等学校形成馆校联动,送展览到校园、带学生来参观,还培养了一支“小红领巾讲解员”队伍,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客家围屋的精彩有趣之处,把客家文化的种子植入更多人心中。
多重IP优势叠加
鹤湖文化绽芳华
2021年起,广东省启动岭南书院建设。2024年10月30日,鹤湖新居成为深圳唯一的岭南书院——岭南书院·深圳鹤湖书院,其中包括鹤湖讲堂、藏书阁、南北书房、南北工坊、展陈区等功能区域,还有围绕文明实践主题、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的“鹤湖美谈”“山河文明说”等系列精品活动。该书院聘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担任书院总顾问,导师团则由鹤湖智库知名专家学者组成。
鹤湖之名影响益深,祝笋说:“龙岗区有不少文化品牌都以‘鹤湖’冠名,不仅有‘鹤湖书院’,还有‘鹤湖智库’‘鹤湖讲坛’等。”鹤湖智库是服务于龙岗区委区政府的文化决策咨询平台,其中不乏全国文化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他们为龙岗区建设高水平深圳东部中心提供文化支撑。该智库成立以来,举办了鹤湖美谈、鹤湖讲坛、阅满鹤湖等系列活动及重大课题与专题调研。其中颇为亮眼的是逾千场阅满鹤湖、阅见龙岗等高品质阅读活动,丰富了龙岗“阅读之城”的内涵。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是政府与产权人合作的优秀范例,也是活化利用古建筑的成功典范。”祝笋说,如今鹤湖新居已成为众多优秀展览、精彩文化活动的载体,被赋予更多文化功能、文化内涵、文化意义,满足更多的文化需求。鹤湖新居不仅仅是深圳300多座围屋中的典型代表,更是融文化讲堂、阅读空间、艺术展区、文明实践等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它使得龙岗这个深圳东部文化高地的内涵更为丰富,亦对推动深圳文化强市建设、更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蝶变故事
那些与鹤湖有关的“变”
200多年前,鹤湖新居建成,从此,边陲之地的小村庄热闹起来了,龙岗古墟也因这个繁荣的家族在惠东宝地区有了更高的经济地位。
1996年以来,鹤湖新居迎来了多次蝶变:变身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区级、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岭南书院·深圳鹤湖书院……
“走进鹤湖新居,不仅是走进一座客家民俗博物馆,更是走进了我童年的城堡,走进了永远的家。”罗远雄说,他与罗国栋同年在鹤湖新居出生、成长,在迷宫般的围屋内追逐打闹,在大树上掏鸟窝,直至成年才走出“城堡”投奔到更广阔的世界。“1993年,我的家乡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岗区成立,他从宝安县公安局民警变成了龙岗公安分局民警,更为真切地感受着城区发展变化,也尽心守护着一方平安。退休后,罗远雄时常回祖宅,最大的感触便是城区发展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小时候单调的生活是幸福的,当下精彩的生活则让人更满足,“就连我的童年城堡也变得比童年时更‘年轻’了”!
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龙岗区文博事业发生的蝶变:自1996年拥有第一家博物馆,截至2024年,全区共有博物馆(含国有、非国有)11家,博物馆数跻身全市第二。